【导语】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自此,青岛沦为德国的殖民地,被强行租借99年。 一块属于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会被德国突然占领若干年以后,为什么爆发于欧洲的一战战火,燃烧到了青岛奥地利参战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如何沉没在青岛海域 该纪录片选录了青岛曾经作为德国军事要塞这个角度,全面提示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正文】1914年11月19日,也就是日军攻占青岛10天之后,日军独立18师团以司令官神尾光臣的名义发布第一号军令,宣布对青岛实行军事管制。直接隶属天皇的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部也随之成立。他们以驻青岛的守备军换防为由,继续向青岛增兵。当时日本在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的驻军达1万多人,拥有8个步兵大队,1个主炮兵大队以及骑兵,工兵,铁道兵,通讯兵等兵种。青岛俨然成为了日本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军事大本营。 我们在介绍日德青岛之战的时候曾说到,日军是打着替中国要回青岛的旗号向德军宣战的。如今德军战败并撤军,那么青岛当然就应该归还中国了。但就当前日军的举动,却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思。 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中国政府即照会日本政府,要求撤兵。 面对中国政府的照会,日本内阁复照声称:“帝国军队之行动,丝毫不因贵国政府之通牒而受其约束。”在此,日本政府对永久霸占青岛和山东的野心并没有过多的掩饰,强盗的嘴脸暴露无遗。 日本政府如此无理的答复不仅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义愤。而且在国际社会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早在日德青岛之战之初,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胶州湾。 美国和日本在一战中既是协约国的伙伴,又是角逐中国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对手,美国从未对跨国作战的日本军队掉以轻心。 在日本对德宣战的最后通牒发出之后,美国外交部就对日本“以归还中国为目的”的承诺抱有很大的疑虑。 日本拒绝从青岛撤军的声明,等于把出兵青岛的真正目的昭示天下了。 这也就为日后美国人在多次国际会议上与日本人的争斗埋下了伏笔。日本在占领青岛期间,他的最高统治机关就是其“守备军司令部”,如同当时德国的“总督府”一样,也是一个十足的军人统治机构,尽管司令部下设了许多地方民事机构,但里面的长官则全由日本军官担当。 日军在青岛驻军的数量和统治机构的军事色彩较之德国可以说是有过之无不及,但有一点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却与德军截然不同,那就是军事防务建设。 尽管在德军遗留下的堡垒和兵营也驻满了日军,但对德军如此众多,建筑精良的炮台设施却一点也没有利用,更说不上修复和重建。 昔日的炮台变为了旅游景点,成为了日本女人游玩拍照的背景。 难道日本人占领了青岛就高枕无忧了就不怕有人再来打他了难道青岛要塞的海防作用发生了变化这一连串的问号后面又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还有一点与德国人不同的是:德国占领青岛,其中一条 他的事业之圆在青岛中止了,他不愿意出现在这种场合,是提前请了假的。 历史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纪。 2002年6月10日,青岛电视台播发的一条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就是这一天上午,德国海军“梅克伦堡-沃波默思”号护卫舰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号护卫舰,在德国海军护卫舰第六支队支队长索尔斯滕·克勒中校率领下徐徐驶入青岛某军港,首次对青岛进行为期七天的友好访问。 与105年之前的那次德国军舰入侵完全不同的是,来访的军舰受到了青岛军政领导和市民热烈而真诚的欢迎。 年轻的德国水兵第一次踏上这块对他们来说是异常神秘而又向往的土地,因为或从教科书上,或从父辈的口中,他们早以知道了青岛这个名字. 在来访的一周时间里,德国水兵们惊奇的看到了那一栋栋保存完好的德国建筑,了解了青岛当年作为军事要塞的那段历史。 如今,要塞的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淡去,而作为一段难忘的历史,它将永存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之中。重要原因是想在青岛建立一个海军基地,以为它的全球战略服务。而日本则主要是经济利益,他看好的是青岛的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山东内地丰富的物产,它在青岛所要做的主要是经济掠夺,并为将来霸占中国做铺垫。 这将会是一场怎样的掠夺呢日本人在青岛不仅以开办实业来榨取中国人的血汗,而且还明目张胆地进行强盗式掠夺:煤炭,矿石,粮食,棉花等物资被整船、整船地运往日本国内。 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能容纳万吨以上船舶、附带电动起重机和机修车间、共计耗资五千万马克建成的活动船坞被掠夺到日本佐世堡。 部分德国沉船被打捞出水并运回国内,炸毁的德军大炮被运回日本兵工厂重新制造枪炮,就连马路上的路灯他们也不放过,卸下运往日本。 一边是日本人赖在青岛不走,一边是中国政府继续敦促日本撤兵。1915年新年刚过,北洋政府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了第三次照会:“查自青岛克服两月于兹,英兵既已退出青岛,贵国之兵亦渐次撤退,特别战线之内今后已无战事,自应将前项战线予以取消。” 言之堂堂,不卑不亢。 照会发出不到26小时,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携参赞小幡在没有例行外交手续的情况下,突然闯进总统官邸面见袁世凯。 这是1915年1月18日,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阴冷夜晚。 对他们的不邀而至,袁世凯微表惊讶。 他们向袁世凯递交了一份没有正式外交包装的文本。 这份文件共分5号计21条款,其中第1号的全部4条款直接要求中国出让青岛和山东权益给日本,其余4号17条款也要求中国出让方方面面的权益。 这就是旨在灭亡中国,令国人刻骨铭心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接阅“二十一条”后,一时沉默不语。而日置益二人却阵阵有词:本公使现奉政府训令,当面向大总统呈交二十一条要求,诚愿大总统赐以接受,迅速协商解决。 二人同时暗示如不答应,日本将有可能使用武力,逼迫中方就范。 日本人一方面用武力威胁,一方面又抓住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的心理进行诱惑。 面对日本人的软硬兼施,袁世凯终于屈服了。 中日双方围绕“二十一条”的谈判进行了数日,对中方提出的若干修改意见,日方不仅不答应,而且于5月7日向中国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 尽管“二十一条”遭到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29个省都督的明确反对,袁世凯还是铤而走险,决计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他声泪俱下的表白:我国国力未允,尚难以兵戎相见,权衡厉害,不得已而接受日本通牒的要求,令人何其痛心! 1915年5月25日,中日双方在协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 同年6月1日,袁世凯在条约上签字批准。 此后,由青岛及山东问题引起了全国民众反日情绪的大爆发,在青岛、在山东、在全国各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市民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 “二十一条”是我们民族心上一块永难平复的伤口,渗透着屈辱的泪水和血的记忆。因为这是在坚船利炮的威胁下签订的,因此中国政府和人民也从未真正答应服从过。 针对青岛的归属,中日两国在外交上的对抗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不久,这场激烈地争斗终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1918年11月11日,德国谈判代表来到位于法国巴黎东北部的贡比涅森林,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熙将军乘坐的火车上,签署了停战协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消息传来,北京政府宣布全国放假三天,以示庆祝。 按照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设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各国及有关国家将汇集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也在与会之列,而且是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 日本当时在预谋对青岛采取军事行动,中国参战,势必影响它谋取青岛的计划,所以力阻中国参战。大战后期,协约国兵源,劳力及粮食资源愈加难以支撑,英、法等国反而去打通日本去说服中国参战。当时的日本认为青岛已经到手,便借此提出反条件,要求英、法等国只要承认其占有青岛的事实就允许中国参战,并秘密达成了协议。 日本同意中国参战,却不主张中国出兵。 此前,美国曾表示:中国应派三个师的兵力赴欧参战。日本为了对抗美国,抑制中国出兵以后增大国际影响,则表示:中国没有直接出兵的必要,只需派遣华工到法国表示参战就行了。 于是,在日本的左右下,中国参战只限于派遣赴欧华工。 从山东各地招募的华工集结于青岛,经过短期的准军事训练,便从青岛登船,经太平洋,印度洋,由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辗转至法国南部的马赛登陆。到达法国陆军总部报道后,然后分赴前线和后方。 此时的中国虽然已经参战,但因朝野两派争议太大,一直没有对德宣战。 不久,黄海海面偶发的一次运送劳工血案,促使中国政府改变了犹豫不决的立场,下了最后的决心。 但令中国人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巴黎和会召开前夕,日本政府反而一再质疑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会议的权利和资格。说什么中国虽然对德国宣战,但并未派出一兵一卒实地参战,因此没有资格享受战胜国待遇。 十几万赴欧华工的生命和鲜血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在欧洲战时作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当各协约国认证与会国的权利和资格时,一致为中国投了赞成票。 日本的发难只得就此罢手。 十几万华工的血泪,终于为中国换回了一张和会的入场券。 正如在一战胜利70年之后,当时担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在巴黎华工纪念碑揭幕的贺词中所说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与法国人民共患难,以心灵和身躯保卫了法国的领土!” 中国政府为参加巴黎和会组成了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团长由外交总长陆征祥担任,四个全权代表是: 驻英国公使施肇基;驻美国公使顾维钧;南方代表王正廷和驻比利时公使魏宸组。 代表团综合朝野各方的意见,一致认为要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收回青岛和山东权益,然而段琪瑞政府态度却很暧昧。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隆重开幕。 和会开幕以后,中国始终不敢触动青岛问题,尽管美国总统威尔逊原则上支持中国,但他的注意力也没有在青岛问题上。直到1月27日,青岛问题终于被提了出来。 出人意料的是,提出青岛问题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他们对于接管德国在青岛及山东的权益和财产,势在必得。 然而问题并没有像日本人想的那么简单,为了平衡列强之间的利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要听听中国代表团的说法,这一来使日本人的偷袭撞墙了。 在第二天的主席团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长达半个小时有理有据的发言博得了许多代表的同情。他说:“青岛素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本次和会的宗旨而言,原德国租借地青岛、胶济铁路及山东权益,应直接归还中国。” 但此时的日本人并没有害怕什么,他们还拥有一件自认为是杀手锏的东西。有了它,就足以堵住中国人的嘴巴。 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东西呢 果不出所料,这张牌一打真的堵住了大家的嘴,就连此前标榜支持中国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也退缩了。 如果说“二十一条”是在日本人的刺刀逼迫下签订的,那这个秘密换文却是中国政府自愿的。 在各帝国主义列强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拍卖中国利益的重锤终于落下。 1919年4月30日,和会的“最高四人会”秘密决定,把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全部利益转让给日本。 这个秘密决定随后被写进了凡尔赛和约,只等着中国代表团在上面签字了。 巴黎合会中国外交的大失败,震惊了国内及世界各地的华人。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院校的3000多名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 北京大学法律系一位名叫谢绍敏的学生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 山东请愿团的全体成员聚集在新华门外,大总统徐世昌接见时,代表们身披孝衣,悲号不止,大呼三千万鲁民誓不做亡国奴,誓死力争青岛! 无奈的徐世昌终于缓缓吐出四个字:“从缓签字”! 中国拒签,把日本人从梦里拖了出来,这意味着日本获得的权利不能合法继承。 于是他们在寻找一个能诱使中国继续谈判的方案。 此时的美国正值总统大选,在巴黎和会上表现软弱的威尔逊落选,而靠打中国牌的哈定则以高票当选。 1921年8月11日,美国总统正式向英、法、意、日、中等8国发出会议邀请。 中国政府迅速作出积极反应,一周后即成立“太平洋会议筹备处”,尽管全权代表只有三个,但总人数却多得惊人,达到130人。 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拒签引起了广泛的国际社会的同情,在中国代表团强有力的工作和全国民众的合力支持下,在美国代表团的干预下,终于挫败了日本代表团一次又一次的阴谋与捣乱,中国代表团终于笑到了最后。 1922年2月1日,大会主席休斯在全体大会上宣布:青岛及山东问题终于解决。 前后历经两个月,经过36次谈判,中日之间形成了包括将青岛由德国租界地完全归还中国等内容的14条议案。 2月4日17时40分,中日两国代表在完美大厦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同年12月1日正午,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署《山东悬案细目协定》。 协定明确规定:青岛于12月10日正午交接,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在交接以后20日内撤尽。 喜讯传到了青岛,青岛人民沉浸在从来没有过的喜悦当中。 1922年12月10日,随着接收庆典的如期举行,这座曾遭受德、日帝国主义侵占25年的海防要塞城市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它的到来,也成为20世纪中国主权回归的首例和改写弱国外交的开篇。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有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他不停地按动快门,把看到的一幕幕记录了下来。 他叫班鹏志,于1923年出版了青岛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图片集《接收青岛纪念写真》。 同样也是这个时刻,本应该出席交接仪式的日本派驻青岛最高军事长官由比光卫却不见了踪影。 他在哪里呢 此时的由比光卫正在他待了多年的提督楼上,满怀无奈和伤感。 在听到窗外传来的阵阵礼炮声之后,他写下了“形以方止,势以圆动”8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