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百年前,这是一条通往前海的货运道路;一百年后,这是一条青岛最老的商业街;这里,有青岛人最深挚的记忆和感情见证。【正文】童谣:一、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童年是记忆的摇篮,记忆是城市的无字课本。这首童谣所唱的“街里”,就是百年老商业街——中山路。中山路是青岛最早开辟的道路之一,它发端于明朝,到了清代三百多年间,与青岛口的渔业码头、商贸相关联,由通往前海的乡间小道,逐渐演变成了海滨货运道路,老青岛称之为“大马路”。这是1913年德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山路换防的情景。德国人的军乐第一次在中山路上响起,是在1897年的冬天。“斐迭里街”,是中山路最早的德国路名,从大窑沟段到德县路,被称作“大马路”,有众多店铺和里院,谓鲍岛区,。从德县路一直向南,延伸到前海为南段,谓洋人聚居的青岛区,建筑高大宽敞。[青岛文史专家王铎:中山路它从一开始,就是土的洋的、中的西的都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现象呢因为当时开始创建这条路的时候,有许多希腊人、法国人、美国人、还有德国人,他们都在这条路上开了很多商店。]犹太人做生意的首选是开餐馆,中国人的说法是民以食为天。中山路最老的老字号,当属春和楼,有一种说法是1891年前后,由一位卖馄饨起家的鲍岛村周姓老人所开,当时小店名为“利记春和楼”。即使后来德占时的西餐和两次日占的料理,丰富了青岛人的口味,却并未改变青岛人的口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鲁菜分半岛和内陆两大派系,春和楼的鲁菜,以海鲜为特色,其爆炒螺片、葱烧海参和各类蒸饺面点,乃青岛人之最爱。逛店累了洗个澡,饿了到饭店小酌一番,吃的、穿的、用的、看的,在中山路和周边的商圈里,很快就能找到它的商业精髓——顾客就是上帝的满足。出于对老字号的信赖,现在仍有不少青岛人家,在春和楼办婚礼,它既非大店的堂皇,也非小店的寒伧。中山路高密路路口的海滨食品店,在所有老字号中,最有海的“咸腥”味道,它1928年开业时名叫“万源永”,即使1938年的第二次日占时期,很多商号关门歇业,因日本人同样喜欢干海产品,海滨老店仍在支撑着。八十多年后,海滨店有个16岁进店的金喜凤,卖海参卖火了,买海参、发海参、吃海参,全是学问,她和姐妹们的知识服务,使这个店堂不大的老字号,年营业额突破了三千多万元,且现在的海滨公司已经扩张成了三十多家连锁店的大公司,这正应了那句商界老话:要干就干自己的最本行。[青岛海滨食品店小金柜组组长金喜凤:我们年轻一代要把老一代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因为老字号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岛城市民心目当中,已经扎下了根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老字号。]93岁的徐开五老先生,崂山本地人,祖上行医,曾在中山路的宏仁堂、长春堂等药店坐诊行医。老先生禀性善良,那时火车站和天桥一代有不少穷苦人来抓药看病,老人诊病的同时还时常接济他们,老人说,要行医就不能发财。[老中医徐开五:人多,逃难都来青岛了,旁人卖一块钱,卖五毛钱,我卖两毛钱,为什么,我也是穷人,他看不起病,你明白我的意思吧,可是两毛钱我也挣不了。]宏仁堂是1937年来青岛开办的,属于北京乐家老店的分号,也是当时青岛最大的中药房,前店后厂,设有坐堂医生,当时青岛的教会医院和西药房已经相当发达了,中医中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在的宏仁堂,仍以选药精良、药品丰富,而传承着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悬壶济世的老传统。旧时,在洋店堂洋玩意儿很多的中山路,干老本行的老字号,盛锡福帽店也算一家。这是北洋政府吴佩孚手书的盛锡福牌匾。这是后来的国民政府商标局商标注册证。工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实业部连年颁发的几张奖状。提倡国货的抗战时期的国货证明书。一代代人的心血,都在述说着一顶帽子,它成就了1911年的天津盛锡福总店,也成就了后来的青岛、上海、武汉等城市的盛锡福分号,从前外地人所说的青岛人的“洋气”,大概说的是,青岛人既守着自己的根本,也见识过洋玩意儿。[盛锡福老经理侯正显:因为青岛地区是比较先进的,自古就是比较先进的,所以说接受新的事物比较多,人民的思想要求也比较高,不仅在帽子,在其他反面都是一样。]在耐克、阿迪、飘马、锐步等洋牌子运动帽满天下的今天,盛锡福的各式四季帽,顾客仍很喜爱。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是上世纪初年,洋买办们的服饰特点,这是老青岛们的穿着打扮。土洋俱在,五方杂处。1911年前后,两大“祥”字绸布店,“谦祥益”和“瑞蚨祥”在中山路附近开业了,他们分属于山东章丘孟氏家族的两支。[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它有裁缝,你买了布料以后,马上给你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条龙服务,本来它是一个绸缎呢绒布匹商店,它不是一个服装店,但是它有裁缝,裁缝师傅给你量,量了以后当场都解决了,最后去拿衣服就可以了,所以从这方面看,这些老字号能保持几百年,并且在全国都有分店,它有很多经验。]老青岛到谦祥益扯布做衣,童叟无欺,口无二价,每天的价格必定是同行业中最低的,且买一丈布送一尺,买一尺送一寸,顾客光临,迎门、落座、看茶、试布、交款、送客,在当时洋裁缝洋店堂东渐的风气下,它的服务里有着周到礼数,也成全了它万变不离其宗的“和气生财”的老传统。有个小故事,一位南方老板来谦祥益买大批红布,小伙计拿出多种红布,老板都没看中,情急之下,小伙计拿出一匹绿布,再次打开,客户很生气。小伙计又拿出了原先的红布衬在绿布之上,红布格外鲜艳。客户并不知情,当场定货付款,小伙计很快被提拔当了主管。老青岛的口头禅里,“谦祥益的小伙计”,其实是“聪明、能干”的代名词。来自乡村的家族式商号,在青岛这个“大码头”站住了脚。这位青岛大学的德籍外教,即将回国,她时常光顾谦祥益。[青岛大学德籍外教:卡腰,卡腰,这行吗,很好,我听说这个地方要拆迁了,对,以后我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你以后要回国了,我们给你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