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百年前,这是一条通往前海的货运道路;一百年后,这是一条青岛最老的商业街;这里,有青岛人最深挚的记忆和感情见证。【正文】这个写满沧桑的院落,“大门洞”,曾是青岛人逛中山路最热闹的去处之一,——劈柴院。老青岛有一种说法,它曾是中山路最早的村落——大鲍岛村集市中的劈柴市,因故得名,1902年江宁路的修建,形成了一个个院落。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这里的餐饮娱乐业就很红火,是许多“跑码头”的江湖艺人的聚居之地,他们在此卖艺、玩杂耍、拉洋片、唱戏、说相声,观众也是五行八作,三六九等,一时间好不热闹,青岛的许多街头闲话、乡音俚语,也从这里传播开来,可以说,劈柴院是早期青岛的民间通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相声艺术家马三立,1932年时,年方18岁,就曾跟刘宝瑞在劈柴院“跑过码头”,他俩合说的相声《写对子》和《上大寿》,曾轰动一时。这个10号院是西河大鼓艺人刘泰清的“泰清茶社”所在地,当时跟他同台演出的还有许多评书、琴书、河南坠子演员,从刘泰清的老伴闫文华口中,我们依稀还能感受得到艺人的生存能力。[刘泰清老伴闫文华:就指望着他那一张嘴养活着一家人呗,连徒弟加伴奏的,加上他自己的兄弟,还有两个兄弟,还有妹妹,连徒弟,连孩子,十八口家他自己养着。]今天,面临改造的劈柴院,空落落的,似乎只能安放人们的记忆了。距劈柴院不太远的这座工艺美术大楼旧址,曾是建于1903年的华乐大戏院,它是青岛最早的老戏园子之一,也是青岛海派京剧的主要演出场所。[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过去京剧迎节戏,端午节演《白蛇传》,七月七演牛郎织女《天河配》,它就和一般的京剧不一样了,台上织女洗澡,真牛上台,用这样一些热闹的表现方式,和传统京剧中的一桌二椅,后头就是一个大台幕完全不同,华乐戏院的上座率在四个大戏院中是最好的,我去过多次,每次去全是满座,它适合大众化的这样一些观众的需要。]1958年在原址建起的工艺美术商店,曾以一万五千多种工艺品的琳琅满目,影响着青岛人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趣味,很多人来此逛店而只看不买,它是中山路上“看光景”的好去处之一。上几代青岛人的必去之地,还有环球文体公司。哪怕是花几分钱买枝毛笔或图画纸,也不枉来中山路一趟,是学生们的温馨记忆。朱祥辉老人在环球修钢笔,一修就是五十来年,把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反复做了半个多世纪,真的就做出了感情,做出了沧桑,如今,老人很怀旧。[青岛环球公司老职工朱祥辉:我这一生可以说就在这里度过的,确实是有感情的,对这个店,那时业务也比较忙,一开门,门口人都很多,因为哪个时候,主要现在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变化了。]从前,很多青岛人家的乐器,是从“环球”购得的,许多人的音乐启蒙,也是从此开始的,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了不少乐器商店或琴行,但是,对“老环球”的感情,确是悠长的。同音乐一样,无论处于何种年代,书籍也是人们精神的最好慰籍。中山路曾有三家有影响的书店,分别是北段的外文书店、新华书店和南边的古籍书店,已搬到东部新区的新华书店,如今变成了书城,它是物质喧嚣的都市里的一处幽静之地,先贤们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擦亮心灵尘埃的灯盏。作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中山路曾有七家电影院,其中的红星电影院和中国电影院,曾在中山路上,上演过一件很轰动的文化事件,就是1931年的“中外影片大比拼”。红星电影院是1921年英国人投资兴建的,曾名中西大戏院、中国大舞台电影馆、福禄寿大戏院,当时主要上映外国故事片。而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率先抢滩中山路,建起了专门放映国产片的山东大戏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电影院,它要把专门放映洋片子的福禄寿大戏院的风头打下去。山东大戏院开张的第一天,就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女一号、红极一时的影后胡蝶,从上海请来青岛剪彩,各大报馆的记者和影迷,一时间蜂拥而来。[时任《青岛时报》记者张凌云:哎,这不是胡蝶吗,我看电影看的,我就在后面跟着走,最后到了中国旅行社,她不是住中国旅行社吗,当时我写了一篇,当时笔名叫边澜,标题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中国电影院保存的一张张电影海报中,我们能感受得到了他们对老电影的一种珍惜之情。当年的中山路,之所以有那么多报纸记者的身影,还因为它是一条传媒发达的报馆街。[字幕:1901年创办的《胶州报》所在地,水兵俱乐部为《青岛公民报》所在地,中山路6号是《青岛公报》、《联青晚报》,58号为《民国晚报》,74号为《青岛晨报》,160号为《济南日报青岛版》]十几家报馆集中于中山路及周边地区,新闻战天天上演,老青岛有句口头禅:“天主教堂的钟声天天响,中山路上的新闻天天抢”。王度庐就是通过中山路的报馆,扬名全国的一代武侠小说大师。1938年6月,他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河岳游侠传》在《青岛新民报》连载,读者争相传阅,给他带来了极大声誉,之后,他还创作了武侠言情小说《宝剑金钗记》、《剑气珠光录》《卧虎藏龙传》等三十余部作品。逛中山路,读报纸武侠小说连载,成了市民的一大爱好。[青岛大学教授刘增人:一种文化的单独发展是很难的,它需要有一种基础,需要有支持,需要有市民的参与,我觉得中山路的发展比较好的反映了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所谓文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累积。百年老街,不像从前那么热闹了,很多区域将面临搬迁改造。中山路改造规划展,吸引了众多青岛市民,他们不忍心也不愿看到老街的衰落,他们对中山路有着难以割舍的牵挂和期待。[市民:看看自己家到底是不是能改造,看看中山路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市民:(希望)建设部门能充分考虑到老字号的一些合法权益,今后对我们企业发展的后劲是很大的。市民:不仅关系到现在,还关系到将来。]当图纸一步步变为现实时,百年老街中山路,必将魅力重现。现代商业购物区,金融商务区,传统商业购物步行街,旅游观光区。中山路长1295米,曾以德县路为界,南为洋人聚居的青岛区,北为华人聚居的鲍岛区,1897年德占为斐迭里街,1914年日占为静冈町,1922年为山东路,1929年为中山路,1967年为反修路,2002年末中山路改造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