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条古朴的步行道,一条前海风景走廊,也是一条看海,听海,亲海的路。【正文】在海滨,逶迤而去的一条步行道,拉近了城市与大海之间的距离。步行道,西从八大峡广场,东至石老人海水浴场,全长40。6公里,把青岛原有的各个海湾和海滨名胜,奇思妙想地连接在了一起。人们有了与大海做更亲密接触的全新方式,运动、休闲、观光、旅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青岛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王有兰我们做这个设计时首先第一是保护自然环境这是我们首要的设计思想因为现在讲究保护自然体现生态这个始终贯穿在我们的设计规划思想当中因为青岛的前海的自然风光你如果把它破坏了恢复起来比较困难也不能再生]百年栈桥,1892年初建时为运送物资的简易码头,后几经修葺,今天已经演变为青岛老城的标志物和风景走廊。从不同视角看栈桥,会有不同的感受。步行道在此,组成了以栈桥为中心的一组画面。桥面上的栈桥,桥下的栈桥。楼上木质结构的栈桥,太平路海面上的栈桥。这是不远处新建步行道上的栈桥,这是空中的栈桥。与栈桥隔海相望的小青岛公园,面积仅0。012平方公里,由于修建了长长的防波堤直通陆地,而与步行道相衔接。岛上有一座1900年德占时期建成的八角型白色灯塔。还有一座手擎古琴、下凡人间的仙女雕像,传说中,仙女面向南方海面,每天用琴声倾诉相思,期待出海打渔的丈夫的归来。名为“舞功堂”的这群年轻人,时常到这儿来习舞练功,在有关大海的美丽传说中,他们用街舞演绎着青春。步行道经过鲁迅公园。它1925年始建,曾名“若愚公园”、“海滨公园”,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而更名。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石牌坊上,“蓬壶胜览”四个字,意指此地可与蓬莱仙境相比美。鲁迅先生目光如炬,衣袂飘飘。他的双肩,似有重担,他在“铁屋”中的呐喊,是为了民族的猛醒。这是适合挥剑晨练的步行道,更是可以感受思想者光芒的步行道。与鲁迅公园相邻的青岛水族馆,是近代中国第一座海洋研究与展览场所。1930年的中国科学院青岛年会上,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发起、青岛市政当局和多位知名人士响应,而捐资筹建的水族馆,是中国研究和传播海洋知识的摇篮,今天,青岛的海洋科研力量已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以上。[青岛水族馆副馆长齐继光:从32年建成开放到现在青岛水族馆应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应该说这些年参观的游客也是数以千万计的对中国的水族馆事业包括海洋事业都产生了一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据我们了解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了青岛水族馆才激发了热爱海洋了解海洋的兴趣然后才投身海洋事业开发海洋现在还要保护海洋]1934年10月4日,蔡元培先生携夫人周养浩故地重游,蔡先生在夫人的画作上题诗一首,表达自己的欣慰之情:水族馆中窗窈窕,海滨园外岛参差,惊涛怪石互吞吐,正是渔舟稳渡时。2003年,青岛水族馆与山东鲁信集团合资建设的青岛海底世界,与当年的老馆不可同日而语,在180度、254度、360度不同视窗相结合的隧道型结构和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圆柱玻璃展缸里,饲养着数万尾珍稀活体海洋生物,集海底观光旅游和科普教育于一体。它是步行道上的海洋知识传播之处,也是海洋梦幻的探秘之地。沿海滨石径一路向东,则为改造后的第一海水浴场、南海路步行道,它体现了道路与大海之间的通透性。沙滩是大海天然的舞台,人们在此运动、健身、休闲。浴场更衣室顶部的木栈道,还是观海平台,它选用了美国优质木材,全部高温高压、药浸处理,防潮、防腐、防虫,其朴拙典雅的护栏、阶梯、走廊、平台,构成了不同高度和角度、错落有致的漫步观景视线。看海不如亲海,作为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地和帆船之都,海风习习的夏秋季节,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云集青岛,劈波斩浪,一试身手。步行道此处的节点为航海俱乐部,2003年全国帆波板比赛在此举行。内行人都知道,从事帆船帆板运动是枯燥和艰辛的,而在步行道上游人的眼中,却有彩帆点点的浪漫诗意,也许这就是海上运动的魅力所在。国家体育总局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副校长张小冬因为2008(奥运)在青岛比赛帆板项目也成为了一个热点因为这个项目本身只要你去参与了你去体验了你就一定能在它中间找到非常多的乐趣从这组同期声中,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帆板在海面滑行时,大海赋予运动员的不畏风浪的力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