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典建筑之二:八大关建筑群

2017-12-10 15:06
用手机观看

  时光的脚步在青岛的这片海滩上变得舒缓而深情。沧桑风情七十年的八大关,在新世纪的阳光中,依然如梦如幻,令我们无限神往。八大关,是指汇泉湾以东、太平角以西的这片充满异国风情的建筑群。这里面主要有二百余座风格不同的庭院式建筑,因其路名全部是以中国的关隘命名,所以被称之为"八大关”。八大关实际上有十条路,每一条路都用不同的花木来装饰,比如韶关路的碧桃,宁武关路的海棠,居庸关路的银杏,紫荆关路的雪松,还有五角枫、杜仲树、法国梧桐。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循环往复,把这里装点得意趣盎然,极具个性。建筑是人类文化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片赏心悦目的海滩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的豪门富商和达官贵人,一车车刚出窑的砖瓦从不同的方向运到这里,一声声粗犷的号子响在空旷的海天之间,带着一股血与汗的浓郁气息。一座座造型奇特的别墅式建筑就这样拔地而起。到四十年代,这里己经是初具规模。八大关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当时的建筑师们不仅吸收了西方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而且还继承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流行的新的建筑思潮。在这数百座庭院式建筑中,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哥特式尖顶、拜占庭式山花、折衷式的立面构图、巴洛克建筑的不对称,以及北欧大斜坡式屋顶、装饰性阳台、希腊和罗马的柱式等等,在这里都随处可见。而青岛本地产的花岗石、鹅卵石,也被建筑师们信手拈来作了建筑材料,这些不同材料和建筑样式的合理运用,使得这一座座别墅斑斓多姿,相映生辉。八大关的建筑样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集大成,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难怪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八大关建筑群赞不绝口,他在五十年代就呼吁保护这些优秀建筑,因为这么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荟萃青岛,这本身就是青岛的一种骄傲。花石楼无疑是八大关建筑群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它位于黄海路18号,这是一座融合了西方各种建筑风格的古堡式建筑,因墙面大多用花岗石砌成,兼以晴空绿树为之映衬,因此,青岛人习惯称它为“花石楼”。关于这座小楼,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花石楼是1903年由德国人建造的,当时是德国总督的海滨别墅。另一种说法是,花石楼的始建时间是1930年,由俄罗斯贵族格拉西莫夫斥资八千银元所建。三十年代初,作家沈从文这样写道:“我对准日出方向,走过了浴场,沿海岸往东走,走过了那个建筑在海湾石礁上的俄国公爵的大房子,一直到太平角。”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至今仍在考证之中,然而,花石楼一直默默不语地伫立着,成为海天之间的一道风景线。居庸关路10号,这是一座丹麦式建筑,人称“公主楼”,建筑面积720平方,砖木石结构,以高耸的塔尖为建筑中心,通体绿色。关于公主楼,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二十年代,丹麦曾在青岛设立领事馆。1929年,丹麦王子来到青岛,看到这里依山面海,十分幽静,便在这里购买土地,建起了这座别墅,原准备请丹麦公主来这里避暑消夏,但事实上,丹麦公主并没有来过,“公主楼”的名字却从此流传开来。在太平角六路二号,还有一座美丽的丹麦式建筑,这里曾是丹麦驻青领事赵享生的住宅。 1949年6月2日,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这片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八大关不再是豪门贵族的望海楼,而成了人民的疗养区。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它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友人来青岛的主要下榻地。山海关路九号因此也有了青岛“钓鱼台”的说法。它共有两幢别墅,一幢新的,一幢旧的。位于右侧的老楼在解放前曾是美国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上将的宅第,建筑主体连顶楼共四层,不对称,不等层,墙面大部分被窗户所占据,且采用的是大块玻璃,风格简洁明快。195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青岛召开,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就住在这座老楼里。右边的新楼是1993年建成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熔基,杨尚昆、万里等来青岛时均在此下榻。八大关建筑群都集中在这条曲折秀丽的海岸线上,青岛第二海水浴场就是这条海岸线上的一颗明珠。1957年夏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游泳时,看到这里环境幽静,临时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在这片海滩上召开。于是,这个凉棚四周挂上了竹帘,里面摆上了藤桌藤椅。一个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最高层会议就这样开幕了。会上,毛泽东主席做了题为《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的报告;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反右斗争的序幕。在山海关路17号,还有一座被称为“元帅楼”的日式建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六位先后在这座小楼里下榻。早在1949年,徐向前元帅就在此疗养,之后,罗荣桓、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同志先后入住,1979年,叶剑英元帅又住在这里。1988年,当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青岛时也往在这里,为元帅楼增添了新的光彩。在太平角一路一号的这座小楼,是朱德同志住过的地方,小楼经过整修,依然保持了原来的样子。矗立在第二海水浴场一角的花石楼,还接待过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同志还在这里写下了《初游青岛》的诗篇。另外,在八大关几十年的历史中,数百名作家、艺术家都曾在此休养和写作,他们中,有郭沫若、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历史在八大关这片恬静的海滩上缓缓流逝,虽说这些异国情调的建筑依旧,花木庭院依旧,道路依旧,但毕竟是新天新地,换了人问,随着青岛东部新市区的建成,八大关也变得越来越年青,越来越富有活力和色彩。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大家都在看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