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典建筑之五:青岛天主教堂

2017-12-10 15:06
用手机观看

  这座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岩建成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在几十年前,无论从青岛老市区的哪个角度,甚至从海上,都会看到它那高耸的尖顶。这是青岛当时最高的标志性建筑,青岛人都习惯地称它为“尖尖楼”,在它身上,还有一些故事。始建于1932年、落成于1934年的“圣弥厄尔”教堂,钟楼高56米,两个“尖尖”上又竖有高4.5米、重一吨多的十字架。(字幕)青岛天主教圣弥厄尔大教堂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中外,还因它的主教在四十年代擢升为远东第一位枢机大主教而享誉全球。西面的钟楼里有一口大钟,东面的有三口小钟,荡响时,大钟敲出的是主音响,三口小钟则是和声。在六十多个春秋岁月里,它荡去了一个又一个礼拜日,在红瓦绿树掩映的城市上空,它在主宰着一片虔诚。这是一片天主教圣地,不仅教堂的平面构成是呈十字形的,且所有的雕饰都体现着与圣经故事有关的象征物。譬如正面上方的圆窗便是玫瑰花造型,玫瑰花象征着贞洁、慈爱、和平;门上镶饰着玫瑰叶;门楣上的雕饰则是葡萄叶……(字幕)第一任主教:维昌禄第二任主教:田耕辛第三任主教:吴伯禄第四任主教:韩锡让“在这都市的道旁,划出一块大的空场,在这空场的中心,正在建一座大的教堂。”一九三三年九月,在青岛大学读书的诗人臧克家,写下了他的著名的长诗《罪恶的黑手》。钟楼上端的四面留有圆洞,在原来的设计中,那是安装钟表用的,原计划该由当时的政府负责制造钟表,可协商不成,教会也因经费短缺,只好用铁板遮起了时间的进程。教堂大厅高18米,面积1896平方米。做弥撒时教徒的跪凳两侧是走廊,两廊的墙壁上供奉有耶稣“十四处”故事木雕图案,以及雕像。以前是石膏凸面雕画,有八十多公分高。后来被毁掉了,换成了木雕。正面的皇冠、宝顶式大祭台,展示着祭神活动的庄严肃穆,穹顶画有圣神、圣父、圣子的壁画。整个祭台上下体现了天主教三位一体的精神。祭台由廊柱与后面的回廊隔开,便于工作人员出进。两侧的耳房是神职人员更衣和存放圣物的地方。祭台下面东西各有开阔的廊道,也有祭台和壁画,分别记述圣经里的人物与故事。而第一任主教维昌禄死后的墓地便在西面的廊道角落里。大厅顶部垂下的吊灯是铜质的,展示着富丽堂皇。窗子上的玻璃均绘有圣经故事背景图案。祭台对面则是风琴楼,而今却是琴去楼空了。据说那里有一台世界闻名的管风琴,有24O0多个音调,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风琴。文革时被砸掉卖废铜废铁了。而做弥撒用的跪凳,也大多流落到医院、工厂和火车站。建筑是形象的史册,记载着历史的记忆与风云。钟楼外面的基座上还有当年要将教堂炸掉而没有成功留下的炸痕,钟楼的墙上也依稀留有当年的口号和标语。一九九八年十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将青岛天主教圣弥厄尔大教堂作为旅游涉外景点全面开放,正式接待国内外游客。根据市领导的意见,教堂开放不只是向游客展现这一著名建筑,也要挖掘欧洲宗教文化内涵,让游客对欧洲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字幕)每当礼拜时,钟声在城市上空荡起,唱诗班的歌声从穹隆旋来,沿着彩色玻璃的窗子,白鸽飞向天空。从教堂的侧门出来,那拱形门廊上面小小的石刻十字架与精巧的侧门造型,甚至那门灯都体现着纯粹的欧洲建筑特色。抬头看看房瓦上面的老虎窗,眼睛一样在向下俯视着,人与神与生活与现实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已有更多的高层建筑占领了空间,教堂的钟楼不再是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了,不再指点风云;可那庄严肃穆依然,似乎是在祈祷;那哥特式的风格依然,风雨阳光的侵蚀抚慰依然……礼拜的钟声响起来来了,鸽子在飞翔。

【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大家都在看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