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大楼南面的部分始建于1902年,最初作为德国的总督府;北面的部分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外形与结构上完全模仿了南面的建筑。这是青岛最短的一条路,就叫青岛路。位于青岛路一号的总督府是这条路上唯一的建筑.这是一座欧洲古典主义的精品建筑,如果单从技巧和造形上来看,它的确是巧夺天工、相当完美的,值得我们很好地欣赏和借鉴。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忘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在它的每一块砖石上,都刻着我们民族的沉痛的挣扎;在它的每一级台阶上,都凝聚着中国劳工的辛酸和血汗。十九世纪末叶,德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开始实施他的海外殖民计划。侵略者的目光,落在了胶东半岛南部的这片海滩上。这是一座草木葱茏物产丰饶的半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温度气候,显示出一座天然良港所具备的全部条件。于是,德国侵略者借“巨野教案”为由,向青岛开炮了。炮声里,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出于永久霸占青岛的目的,德国政府不惜投巨资,在青岛进行大规模市政建设.他们把青岛前海一线风景区划为欧洲人居住区,修建了银行、学校、住宅。同时;他们又花费了更大的财力,在面海坡缓的观海山南麓,为自己的海外总督修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官邸,这就是青岛“总督府”。这座用花岗岩垒筑的“总督府”,是由著名的德国建筑师马立克设计,由奴隶般的中国劳工推沙担砖完成的,施工中,仅仅在搭脚手架的过程中,就有十几个中国劳工摔死在工地。从1902年动工,到1906年竣工,德国政府耗资85万马克,是德国在青岛房屋建筑中最为昂贵的一项工程。这座建筑,凝聚着中国劳工的聪明才智,它的每一块砖石上,都滴落着中国劳工的血汗。
“总督府"位于当时青岛的中心位置,面前的阶梯直达胶州湾的中轴线。建筑平面呈现出“凹”字形,对观海山南坡形成半环抱状.网状的道路向四周幅射。青岛“总督府”大楼采用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平面对称的手法,大楼主体高20米,分为五层,外墙采用青岛出产的花岗岩为材料,建筑整体显得坚固厚实,在体现出典型德国建筑风貌的同时,还透射出殖民者的狂傲与威严。传说这里还有一条地下暗道直通青岛山炮台,但这一民间说法至今也未能得到证实。 “总督府”竣工后,最早住进去的是胶澳德军司令、海军将领等。这些高傲的总督大人们,在远离他们国家的土地上,颐指气使地当起了主子。他们在这里签发了一份份文件,就这样,山东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德国。这个时候,“总督府”的主要职能,己经从军事侵略转向经济掠夺。为了永久霸占青岛,德国政府斥巨资。在青岛修建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浮船坞,使青岛成为他们在远东的重要军事基地和商业口岸,而青岛也渐渐变成一座有着浓郁欧洲情调的殖民城市。二十世纪初叶,对中国觊觎已久的日本,经过精心策划和军事准备之后,向据守青岛的德军发动了军事进攻,在1914年击败了德国军队,全面占领了青岛地区,取代德国政府,成为新的殖民统治者。于是,青岛“总督府”又住进一个趾高气扬的日本主子,他就是指挥攻占青岛的日军将领神尾行三。与德国政府相比,日本对青岛的殖民统治更贪婪、更无耻。在日本统治者盘踞青岛期间,“总督府”象一台无情的压榨机,把青岛乃至大半个山东掠夺得民不聊生。 1919年,在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随即波及到全国。在“还我河山、还我青岛”的呐喊声中,当时的北洋政府不得不摆出强硬的外交姿态,终于在1922年迫使日本侵略者把青岛归还给中国政府。这座大楼;又一次换了主人。当时,就是在这间会议室里,中日双方送行了关于交还与接收的谈判。那时,侵略者是否想到了,他们在十几年之后还会卷土重来呢在这之后,青岛的这座欧式建筑又相继成为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讥关。“胶澳商埠公署”、“接收专员公署”、“特别市政府”,先后成为这座大楼的名称。但是,青岛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面貌和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青岛再度沦为日本殖民地,成为日军在华东地区的军事要塞和经济枢纽。“总督府”也再度成为日军在青岛的最高军事机关。从1945年到1949年这几年间,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连续换了好几任青岛市市长,都没有在这座石头楼的宝座上坐稳几天。解放的隆隆炮声,最终宣告了他们的寿终正寝。直到新中国成立,这座高大威严的欧式建筑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总督府”成了青岛市人民政府,人民在这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199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实施政治中心东移的决定,在东部新区开发建设,搬迁了新的市府大楼,过去的“总督府”便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的办公场所。1996年底,青岛“总督府"’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殖民者在青岛营造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而德国本土的一些精美建筑,却在二战中被盟军炸成了一堆堆瓦砾。近年来,世界各地,尤其德国建筑学家,经常到青岛来观看过去的“总督府”,这座‘舶来”的建筑精品,己经溶进了青岛的历史,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