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04年,赴德国征集历史档案小组返程不久,青岛市档案馆就接收到了德国历史博物馆发来的首批照片文献。德方在电子文函中说:我们尊重捐献者的遗愿,让它们回到100年前它的诞生地——青岛。[档案馆工作人员取资料、打印] 在这些照片文献中,一位名叫苔达(Theda)的德国女士交来的,记录了青岛早期历史的照片,大约600多幅,其作者是她的哥哥——来自德国高原小城高斯勒的弗里德利希.贝麦(Behme.Friedrich)。[德国历史博物馆、照片:从岩洞走出的贝麦]【正文】 1997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青岛:德国殖民地历史的东方篇章》,曾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惊叹的是,相隔百年,一组组画面丰富的照片,让历史“活”了起来,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照片文献记录”,它们究竟出自谁手呢其实,在这次展览中,相当数量的照片,是贝麦拍摄的。[德国柏林外景、展览图片]采访德国历史博物馆鲁道夫·塔博特博士: 我纠正一下,贝麦的照片,并非原来照片的持有者捐赠的,而是我们购买的。为了这个展览,我们准备了两三年的时间,搜集了许多文献资料和照片,其中一半以上是购买的,为了这些资料,我们博物馆大约花费了七万多马克。解说: 历史学家感兴趣的是解读贝麦其人和他的照片文献,他们在研究中的发现,使一位肩扛摄影架的行者,掸去了仆仆风尘,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专家工作或写作、再现贝麦扛摄影器材的身影]采访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德国文化专业安梦琪博士: 这些照片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某些显著特征,是谁拍摄了这些照片,他为什么要拍摄这些照片,这些照片又反映了什么,对这样的题材,我非常非常感兴趣。解说: 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也正是贝麦初到青岛的那一年。他的镜头,见证了这座殖民城市的奠基期。 贝麦的职位是帝国法院的法官,主管在青岛的欧洲人的民事案件。从1898年4月德国总督府颁布第一个司法条令开始,在德国法律移植到东方殖民地的过程里,作为法官,贝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奇怪的是,在贝麦所拍的大量照片中,很少是他的职业需要。[法院内外景、再现贝麦在看书、走出、司法条令、人犯照片“138”]解说: 法官的职业,使他跨过了“华洋分治”的界限,进入了中国人的社会。 这张台东镇中国壮年人犯的照片,如果推想台东镇的兴起,那它至少应该在1900年之后。脚上的铁链说明他们是重犯,面对贝麦的镜头,他们没有多少驯服,更多的是桀骜不驯和比较强烈的心灵抗阻。[犯人照片]解说: 贝麦并非德国总督府的官方摄影师,但他以专业手法拍摄、处理的照片,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精确和深刻,也是这一点,使地质专业出身的贝麦似乎成了“边缘人”的角色,本职工作与业余爱好,发生了转换。他不停地旋转镜头、聚焦,以鹰一般的敏锐目光,注视着初建时的青岛。[再现贝麦的眼睛特写,走街穿巷的工作,摄影、青岛早期照片一组] 信号山俯视下的青岛,建筑群落是稀疏的。 广西路上,工人们正在铺设石子,筑路。 这是大窑沟的砖瓦厂全景,除了城市早期建设需要的红砖青瓦,来自石老人的白土,经过3000度高温烧制,变成了畅销的瓷瓦,“大窑沟”名称的由来,也找到了答案。 青岛建筑的第一批奠基之作,大都产生于1906年之前,这对贝麦的摄影创作,足以提供丰富的素材。[远眺青岛的照片] 1903年的维多利亚湾,也就是今天的第一海水浴场,海湾划出平缓的弧线,风平浪静。后来的浴场周边,发生了变化,可见绿色葱茏。 1903年的俾斯麦兵营,周围四合着荒凉的山丘,它是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野战医院,今天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威廉街,今天的太平路。 安徽路上的老舍公园,过去青岛人俗称为“大花沟”。 1903年的李村区公所,似乎还未竣工。 早期青岛建设的小高潮,也是贝麦创作的多产期。采访青岛天真摄影有限公司首席摄影师张倩: 在他之前,可能我们更多得用文字或者绘画的方式来记录(历史),可能有一些人为的美化它,但是贝麦用摄影术,摄影术就很真实、客观、准确的把这段历史不加修饰的记录下来了。解说: 贝麦把镜头伸向了这个陌生国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不只关注外在的“物”,而且还关注着“人”,这使得他的照片具有了人文的高度和史学价值。[几张中国人行为的照片] 这张老青岛的集体合影,人们穿戴整齐,惟一的例外是把长裤子套到腰部以上的这个少年,显然,这不是他的裤子。要拍摄这样一张经过摆拍的集体照,拍摄之前的解释、说服,作为外来者,贝麦想必费了不少口舌。如此说来,当大多数中国人以为照相术会偷走人的魂魄时,青岛人就较早接受了这个新事物。 崂山山中歇脚的妇女。 安徽路上的人力车夫。 一名教师和他的一妻一妾,当年中国的婚姻状况可见一斑。 老人的肖像,左眼似乎有白内障眼疾,岁月的沧桑写在他的脸上。[明信片上] 饭馆里的吃包子的几个中国人,神态自然。 这对父与子,是贝麦的中国助手与他父亲的侧身照,难道他是在刻意强调着家族的遗传因素 四个中国富人,其精神状态和衣着服饰,显然区别于一般底层民众。 贝麦的镜头透过租借地浮华的外表,探向市井深处。 来自高密的王姓妓女,从服饰与行为上判断,应该是贝麦花钱雇来摆拍的,在一个礼教森严的国度,良家妇女不可能有如此大胆、放肆的举动。无论是否强迫,贝麦的这张照片,却有着跟他的同胞们一样窥视的心态。1903年,青岛这座城市已经商业气息渐浓,娼妓公开存在着,并且纳入了总督府的民事管理。 贝麦的镜头,像众生的浮世绘。采访青岛天真摄影有限公司首席摄影师张倩: 当时的拍摄速度,由于设备的限制达不到,比较慢。表现人物就比较呆板一些,尤其从眼神上来表现。很多(照片)表露出是摆拍的,而不象是现在的摄影抓拍的多,反应人的神这块就欠一点,但他的构图是非常非常严谨的,可以看出整个摄影师的功底是非常深厚的,有一定的底蕴。解说: 贝麦使用的玻璃版相机,是上个世纪之交的主流相机,带有固定的摄影架,固定性能好,也可用于自拍。给照片以生气以动感的是人,很多情况下,贝麦没有摄影助手,他经常用自拍的方式,来为照片画龙点睛,使之不仅仅只是些风景照。[玻璃版相机的再现镜头,出现贝麦身影的一幅幅照片]采访青岛中德关系研究会秘书长夏书忱: 因为(经过灯箱处理的)片子比较大,颗粒相对粗一点,但从远处看非常非常逼真。而且就和底片上(差不多),底片保存得非常好。玻璃片子时经了一百年能保存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很罕见的。我想咱们胶片恐怕是比较难,特别它是在常温下保存并没有采取什么特殊的技术。这个灯箱片子德国的技术也比较高,用塑料做底片,上边覆膜,确实很漂亮。解说: 贝麦当年摄影时,采用的底版是什么样子的呢作为相机收藏家,秦公先生收藏有类似的相机。采访青岛相机收藏者秦公: 他们当年用的这种相机就被称为干板相机。也就是说在摄影胶卷没有发明以前,他们就在玻璃上涂上曝光的原料,然后用我手中的这种木夹板,放在里面,放在相机曝光的后部,调焦以后再进行曝光。这个过程非常烦琐,所以在那个年代拍照片就不是大众能够掌握的技术。解说: 我们在德国历史博物馆拍到了贝麦与他人合著的《青岛及其周围指南》一书。该书在青岛、德国同时发行,书后附有商业企业和摄影器材厂商的私人广告,以此推断,这就是贝麦当年的定点厂家、赞助商们。这一点,对于居留远方青岛的贝麦,十分重要,他需要德国、中国的商家们,技术和资金上的共同支持。[历史博物馆、指南一书、海格公司、冲洗照片的过程]采访德国历史博物馆鲁道夫·塔博特博士: 贝麦作为总督府帝国法院的法官,被德国政府派到了青岛,时间界定应该在1898年到1906年之间。他拍摄创作的《青岛及其周围指南》这段时间,主要集中在1903年到1906年这段时间,这个时间段我们可以确定。他在青岛期间,还多次到外地旅行,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他1904年左右,基本完成了他的照片拍摄,他拍摄了大量中国风景和风俗照片。解说: 对于新兴的城市,贝麦的镜头好象神奇的画笔,一笔一笔描绘出了青岛上个世纪初年,由一个中国传统的濒海小镇,发展成为繁荣的港口和商贸城市的变化过程。[一组早期城市市井照片]解说: 如果给这一建筑收获期排一个时间表的话,亨利王子饭店当属市区最早的欧式楼房建筑,它竣工的时间是1899年9月。据说,它在夜间配有照明灯,是夜幕下青岛的第一个亮点。随后,它身后的街道,老青岛的迎宾路——广西路出现了。当时,青沪、青烟海底通讯电缆已经开通,缆线直接接入邮局,而市区的民用电话已近百部。贝麦的身影出现在街头,身后是初建的邮政大楼。[工人在挖沟、邮局内业务照片、贝麦再现镜头]另几张照片,众人争睹亨利亲王到青岛,也是广西路最早叫亨利王子大街的缘起。欧韵迅速弥漫,一大批德式经典建筑布置了异质的青岛。采访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德语文化专业博士安梦琪: 这些照片表现的建筑特征,深深打上了德国建筑的烙印,当然不仅有德国的,还有欧洲的,也有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的,这些德式建筑,不仅营造了德国人浓烈的怀乡氛围,而且还营造了海外德国人生活的环境,当然,这也是我来研究这些文献资料和照片的题材着眼点。[一组青岛经典建筑照片、音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