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信号山南麓,有一片陡峭的岩壁。最初是来自观象台的挂旗兵的必经之路,后来成了老市区的居民们登山观海的理想之地。[信号山雪景实拍,挂旗兵,挂旗台,升信号旗等。]这一切,发生在德国远东舰队把迎战旗插上了这片岩壁之后。【正文】解说:1898年1月,德国宣布青岛为自由港,向世界各国开放贸易。自由港的范围包括整个胶澳租借地。这个时间,距离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还有2个月,德国还未从双边条约中,合法地获得青岛的支配权。[柏林、青岛外景]采访于佐臣:德国外交部长布洛夫是在帝国首相的授意下才匆匆宣布的。他目的是做一个表态告诉舆论,那就是说作为战争状态已经结束,而海上贸易已经开始,并且是站在一个自由港的一个全新设计的框架上,那么希望靠自由港来拉动殖民地经济快速起飞。当然跟自由港的诞生还有一个关税配套的问题。中德双方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来研究制订自由港的关税政策。此后就出台了青岛自由港赖以产生的第一个法律文件,那就是《青岛涉关征税办法》。解说:城墙以外,租借地在“发达”的表象下,潜伏着危机。这是施密特公司发工资的日子,上千名中国工人被围在了栅栏里,等着领工钱。为了阻止工人拿到工资便离青返乡,一些公司常采用栅栏来圈人,这种圈人的办法还被用于工地和工人住所。[公司照片]采访周兆利:根据德国人自己的调查,它总督府自己的调查,举一个例子,就是说船坞工艺厂,也就是后来的青岛造船厂。这里工人平均工资一天只有是零点五二银圆,一年下来实际上也就是一百八十银圆左右。当时青岛是一个荒郊野外,它的生活用品住宿非常贵,这点钱根本就不够花的。同时德国还在胶州高密等地方为了镇压当地老百姓反抗它修铁路的时候,曾大规模使用暴力镇压当地老百姓反对这个事情,这样也对一些工人也造成了一些逆反心理。当时的山东工人反抗的模式是什么,弃工返乡,我就不干了。解说: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贯通,青岛港呈现着“路港一体化”的乐观景象。它拥有宏大而实用的建筑,宽广而良好的码头,快速装卸的港口设施,可以跟中国的任何一个港口,包括已经建成了半个多世纪的香港相媲美。[青岛港照片一组:仓库,码头,装卸机械,16000吨浮船坞,海港货轮,港口铁路等。]解说:但在中国商人们看来,现代化的青岛港和它赖以生存的自由港的体制,不是中国人的,而属于那些靠总督府的订单养活的德国商人。军事高压带来的民族心理隔膜,使中国的商人们感到自由港并不自由,无论税制,还是关税手续,徒增了很多麻烦。于是,大批中国商人离自由港而去。[海关楼,火车站,帆船中国商人,栅栏墙或铁丝网,钞票,价目牌,交替出现。]采访孙保锋:《青岛涉关征税办法》的规定,货物不是在进入港口时由进口商交纳税款,而是驶离港口时由中国小批发商纳税,而且报关、填单、验货等一系列的关税手续十分繁杂。这对于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中国商人而言意味着利润和时间的双重损失,所以很多中国商人转口到塔埠头,甚至于干脆走私避税。解说:塔埠头,位于胶州湾北部,胶州城和青岛之间的一座顺岸码头,北达海神庙,南到海关分关,绵延一里半。它崛起的时间比烟台港还要早。青岛开埠前,塔埠头的年贸易额已经达到三百万两白银,这是载入青岛港口贸易的第一组统计数字。[塔埠头实拍。旧塔埠头照片、《重修胶志》字幕文摘,胶州八景图等。]解说:20世纪初,看不见硝烟的商战,从这里拉开了序幕。中国商人引领的帆船贸易大军涌向这里,塔埠头转眼成了从青岛自由港身边崛起的一个“中国人的自由港”。这个画面,恰恰是德国总督府最不愿见到的。[帆船,轮船烟囱,货栈,码头,总督府内外景等。]解说:德国人既不能关闭塔埠头,也不能听任一座新兴的边贸城镇,抢占自由港的商机。他们在想,如何改变帆船贸易大军的航向,把它吸引到自由港呢很快,德国总督府着手在自由港和中国商人之间“拆墙”了。一些大型中国旅馆出现在了火车站附近;中国人开办的银号、钱庄相继进入自由港;一些中国会馆成为银行业务的营业点;而总督府参议会的成立,吸收中国人的商界首脑参与市政。[总督府、钱庄、银号、车站旅馆外景、齐鲁会馆、谦顺号钱庄。]字幕:1902年4月15日,德国总督府颁布《中华商务分局章程》,由中国商绅代表12人组成商务分局解说:1903年9月,德国总督府公布第一次人口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青岛市区的人口有了可喜的增长,市区的中国人较之去年几乎增长了一倍,统计数字是28144人。这种移民速度,让德国人对自由港的贸易前景充满乐观。[开启档案、1903年度胶州发达备忘录德文、译文。](接上篇)解说:德国人寄希望于西方贸易的快速涌入,来实现自由港之梦,但现实却是另一种样子。当时的海关统计资料,把青岛的港口贸易分为两类,一类叫“火轮船”,一类叫“民船”,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贸易形态。1900年,青岛港的民船贸易额为三百多万两白银(3,148,676海关两),而轮船贸易仅为八十多万两白银(810,517海关两),相差近4倍。小港建成后,以帆船为主的民船贸易,其领先局面,一直在继续着。[海关统计表一组,小港在建,帆船出入小港。]采访孙保锋:在英文里面中国帆船叫做JUNK,这个单词它的原本意思是垃圾,也就说在欧美商人眼中中国帆船的贸易实际上是一种很低廉的,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形同垃圾。实际上在青岛港开港之后,中国的民船帆船贸易十分繁荣。采访专家于佐臣:不少人有一种误解,认为青岛港最初的繁荣是西方的火轮船拉动来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它是中国传统贸易首先创造的繁荣。当时德国人在青岛港的贸易只占很小的一个分额,大约是在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大部分商品贸易都掌握在中国商人手中。那么德国商品在青岛的流通占的比额就更小了,在百分之三四左右。所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国帆船贸易这样一个状况下,在这种状况下青岛的自由港口向何处去呢解说:除了改善环境,更重要的是改革关税。于是,就有了1905年初夏,胶海关税务司阿理文,向帝国海军部提交的一份备忘录。备忘录提出青岛自由港改制的问题,在海军部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德国胶澳总督汪然美隆和德国驻华公使穆默正在柏林休假,他们两人被告知,对阿理文提出的改制问题做出表态。[海关楼、阿里文肖像、柏林资料片]与此同时,新任山东巡抚杨士骧到任以后,德国从胶州、高密两地的撤兵问题,也摆上了议程。这位新任巡抚,在赴任途中就开始为胶高撤兵,而四处奔走。在天津,他得到了袁世凯的支持。[杨士骧照片,山东巡抚衙门,袁世凯等。]解说:1905年,殖民地主政者给人的突出感觉是两个字:收缩。[雪景、迎宾馆]一个是军事收缩,驻胶、高两地的德兵,抛下耗资修建的营盘,缩回了租借地。[德国骑兵在山东]一个是自由港区的收缩,原先覆盖整个青岛租借地的自由港,变成了保税区。[地图]撤兵,改制,成了本年度殖民事务的主题词。年底,《今订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和《胶高撤兵善后条款》接连出台,签约的时间仅隔了3天。它宣告了一场围城的结束和一个后自由港时代的开始。而中国商团大规模加盟租借地的商贸圈,紧随在德国人撤兵、拆墙之后。[两个签约的复制件,字幕引文,总督府内外景、新疆路海关旧址“出口”,山东鲁案细目协定第九章第二十六条,寻找“保税区”,或考虑在港区图上寻找保税区]采访专家于作臣这个时候官方文本上还称青岛自由港,但实际上已经是事实上的保税区了,但保税区的范围仅限制在大港以内,在大港以外中国商人进行转口贸易,就不需要再纳税。这就出现了一个状况,自由港的范围缩小了,但是转口贸易纳税的范围却扩大了。原来你一进青岛大门,做转口贸易就得拿钱要纳税的。所以就是凭着这一个政策优势才把中国的大量的传统贸易,吸引到自由港来。自由港这个称呼在后面还一直沿用着,一直到了1922年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在正式文本上才出现了保税区这个名称。解说:围城结束,来自青岛周边农村和山东腹地的移民潮,汹涌而来。老照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从德占时期开始,平民阶层有机会越过“华洋分界”,进入西方社会的中国人,以保姆或厨师居多,保姆往往又兼厨师,成为了白人某个家庭的家政主管。[冯、马的厨师、阿妈]马维立采访:那时我还在青岛的德国学校上学。每当庆祝中国新年的时候,我们全家也会吃饺子。我们有一个中国厨师,是我们家聘请来的,他一直呆在我们即墨的家里。这个人叫胡德光。他到我们家的时候是24岁。冯·高达姆女士采访:很可惜那时候我们没有结识一个中国家庭并与他们建立很好的友谊,因此我也没有很好的中国朋友。但在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中国阿妈,我非常得爱她。每天都是她照顾我。她有一双小脚。直到今天我仍对她念念不忘。我们还有一个很不错的管家。他姓李,我们就一直称呼他李。他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管家。解说:当公和兴工程局开业之后,把总督府和总督官邸的部分工程承包到手,进入欧人区的中国人,便成了华人承包商和一批技艺精良的能工巧匠。[总督官邸]总督府提醒德国商人,他们之所以在租借地的商贸中占有的份额微乎其微,原因在于他们和中国商人之间缺少了一种中介——中国人称之为“买办”。[买办影象资料,银行,商号,钱钞]采访王铎:青岛的买办比广州的十三行要晚了半个多世纪。这些洋行的买办一开始是给这些洋行的老板做包衣,包衣就是一些打零工的人,给洋行老板处理一些日常生活,这些人被洋行的老板派到国外去,去上学,学成之后回国做见习生、做买办,最后做到了经理。他们这部分人大部分做航运做房地产做一些土产杂货,这些人就是后来中国比较大的买办的经纪人。解说:这些跨越“华洋分界”的商业精英,走出了中国城墙的桎梏,又打破了德国殖民当局人为设置的另一座“城墙“。他们行走在东西方之间,成了抗鼎青岛早期商界的中坚力量。[古成章,宋雨亭,隋石卿,傅炳昭、丁敬臣的照片、商界集体合影]解说:风雨归程之后,炮台成为了游戏场所,历史遗迹成为了旅游景点。但它仍是城墙内外,曾经发生过的一场场腥风血雨的见证。作为后来者,也许谨记这一切,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历史资料炮台、实拍炮台、母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