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信号山南麓,有一片陡峭的岩壁。最初是来自观象台的挂旗兵的必经之路,后来成了老市区的居民登山观海的理想之地。[信号山雪景实拍,挂旗兵,挂旗台,升信号旗等。]这一切,发生在德国远东舰队把迎战旗插上了这片岩壁之后。【正文】解说:1897年11月14日,德国远东舰队武装登陆青岛的军事行动,史称“胶州湾事件”。1898年11月14日,德国人把这一天定为占领青岛一周年的纪念日,这座城市的第一行殖民文字,就镌刻在了这片岩壁上。解说:这块岩石命名为棣利斯碑,碑文中的棣利斯,是实施武装占领青岛的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在德国人看来,这块碑有着某种里程碑的意义:它是军事占领状态的结束,也是军事殖民统治的开始。(军舰资料、棣利斯照片、落成典礼)采访文史专家王铎:这个碑当时在建成之后,举行了一个仪式。在举行仪式的时候,德国的四个兵营的舰队的一些军官士兵都来到信号山上举行仪式。在海面上还有三艘德军的护卫舰、巡洋舰,其中还有一艘是奥地利的舰艇。德军可以说是指挥远东的总指挥亨利亲王也来参加这个石碑的落成仪式。解说:“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德国人把目光转移到了谈判桌上。为把黄海之滨的“直布罗陀”夺到手,跟中国达成一个双边条约,而在舆论上则十分谨慎、低调。跟所有劫掠者一样,在进入别人的房子之前,他们想的是如何破墙入室,进入别人的房子之后,就开始琢磨如何取代房子的主人了。[油画谈判分切、步出会谈厅照片]解说:德国占领青岛的消息,首次向德国公众公开,是1898年元旦过后。距《胶澳租借条约》签订的时间,仅提前了两个月。有关“胶州湾事件”的许多细节,至今还没发现来自第一时间的新闻报道,作为这一事件的组织实施者,棣利斯呈送德皇威廉二世本人的“胶州湾事件之经过”,是解读这一事件的准确详实的官方文本。[柏林资料、报告文字]采访夏树忱:它这里面的文件是相当详实的,因为它列举了当时德国海军部,甚至包括和德皇威廉二世之间电报往来的手稿,和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这之前他们为了要占领青岛,掩人耳目,怎么和德国驻中国北京的公使海靖怎么密谋怎么样一步步走,怎么样找借口,当然最后是因为“巨野教案”这个事不幸被德国用作借口借此机会占领了青岛。采访孙保锋:我在梳理(摄影家)贝麦照片的时候发现一张照片从主题背景人物着装等等方面与写真集的那一张照片完全一致。在写真集里这张照片被定格为1897年11月14日德军登陆的时刻。然而,贝麦1898年才来到青岛,这个(事件)照片是不可能进入贝麦视野的。另外,“胶州湾事件”从策划到实施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它的军事目标它的登陆地都被称为借地演习。还有一点,就是在德国举办的“青岛:德国殖民历史的(东方)篇章”里没有这张照片,如此重大的历史画面,我想是不应该被忽略的。解说:城堡,在欧洲象征着漫长的中世纪,而中国的城墙,要比欧洲的城堡要久远得多。可是,当胶济铁路工程遭遇反筑路斗争的抵抗时,德国士兵喊出了向城墙之内发起“示威性惩罚”的口号。[城墙照片一组、德兵集合]解说:1899年9月,胶济铁路开始由青岛向西修筑,由于德国山东铁路公司强征民田,迁坟拆屋,加之施工不当,造成水患泛滥,胶州高密一代沿线村民发起了大规模的反筑路斗争,驻青德国组成远征军进驻胶高两地,对中国民众实行暴力镇压。500多名中国村民在远征军的血腥暴利下丧生,仅沙窝村就有20家村民在炮击中身亡。[远征军操演、德军上尉康拉第在《青岛官报》上的消息“沙窝的战斗”德文和译文等。高密城头、街巷冲突照片]解说:在蓝村火车站,500名村民手持枪械农具袭击了一支德军骑兵巡逻队,书写了青岛人民抗击殖民暴力的一页。[拍摄炮台纪念馆“蓝村战斗”壁画]解说: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德皇威廉二世,在不来梅港向派往远东的远征军,发表了“野蛮人演讲”,鼓动德国士兵用铁拳去粉碎东方的“义和团神话”。德国东亚远征军统帅瓦得西率军到华参战以后,德国远征军俨然成了世界的统帅。[德皇发表演讲资料、军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德国共派遣2万士兵和26艘军舰在中国登陆,把2.4亿马克投入了这场战争。是年初夏,青岛卷入了血腥,成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桥头堡,瓦德西曾专程抵青进行军事检阅。[八国联军组照、军事资料]从5月底起,驻青德军先后派出4支“特遣队”赴大沽口、北京参战。“德国士兵向前进”的油画背后,是枕籍的尸骨、烧毁的村庄和坍塌的城墙。[油画“德士兵向前进”被杀的义和团团民及民众北京城倒塌的城墙燃烧的村庄天津市街惨景等。《青岛官报》报道](接上篇)解说:叶世克,是第二任德国胶澳总督,也是惟一的一个病逝于青岛,并葬在青岛的德国总督。他是个充满矛盾色彩的人物,接连向京津地区派出特遣队,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他的任内;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也始于他接任总督之后。史学界在为他盖棺定论时,把“怀柔政策”的实施和他的名字并列在了一起。[叶世克肖像照片、总督府年度报告、总督府]采访文史专家王铎:这个纪念碑是1901年1月27号德国第二任总督叶世克死了之后在这个地方建的纪念碑。按照德国的惯例,在国外驻守的殖民地的总督只要在任上死了之后,都要建立一座纪念碑。叶世克这个人是德国炮舰政策到怀柔政策转折的一个总督。那么从叶世克开始可以说德国的政策就进行了调整。解说:不久,当这座六棱尖塔的建筑物,在市政广场南端的前海矗立起来时,通过多面体的碑座,我们似乎能解读到德国殖民当局“武力开发”背后,那些隐秘的文字符号。[纪念碑资料、照片、海浪]解说:帝国海军部因为在奉行“炮舰政策”中的建树,有着“巡洋舰战争学校”之称。但当它接受租借99年的胶澳租借地之后,就开始为把租借地纳入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而忧虑了。海军部国务秘书梯尔匹茨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青岛的首要条件是经济发展能力。”[柏林大街、梯的肖像、大港码头开工、运兵船路易丝王后号停靠青岛港、、行进在山东路的海军第三营]采访文史专家于佐臣:实际上,青岛租界地必须靠经济发展能力来养活,这是无可质疑的。那么仅凭武力开发已经成为历史,所以此后帝国海军部就原原本本的按照梯尔匹茨的这句箴言来行事了。与此同时,它停止了远东舰队建设的一系列经费支出。那么并且根据租借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果断的把首任总督罗申达尔从总督的位子上,拿掉了改由叶世克来继任。解说:由于武力报复和暴力冲突的不断升级,胶澳总督府感觉到来自中国民众的反作用力。一座座土筑砖砌的城墙,在异族的炮火中坍塌了,瓦解了,成了标榜征服者战功的象征,而被征服者强大的心灵抗阻,却成了横亘在征服者面前的看不见的城墙。[即墨城胶州城德兵、城墙、集市]解说:德国占领初期,青岛街头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德国炮队士兵、水兵、官员,与当地百姓的合影。征服者炫耀武力的一种方式,是把被征服者当作一件驯服的道具,拉进镜头。而在胶济铁路线上,德国人组建的护路队,“以华制华”是这张照片的潜台词。[一组德国人与中国人合影、护路照片]暴力很快蔓延到了青岛周边县城的城墙之内,时间是11月19日。即胶州湾事件发生后的第5天。字幕:……德兵五六百自塔埠口上岸,直抵胶州署索地,并贴示胶湾各口,关税应归德征……[《国闻报》胶事纪闻第835页节录]解说:农历正月初一,驻青德军百余人,突然进驻即墨县城,掠去大量财物,制造了毁坏文庙圣像案。此案惊动了在京会试的各省举人,由梁启超领衔,发动了一次倾动朝野的“公车上书“。[毁圣像案存档件复制梁启超像等。]解说:面对神秘强大的心灵城墙,另一些远涉重洋而来的德国人,也开始了文化解读。他们想知道,这个绵延数千年的古老帝国,在孔孟圣城,齐鲁之邦,在黄海之滨的一座座城墙之内,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模拟演员、城墙照片]他们的目光捕捉着中国城墙之内的种种细节。西方人从《马可波罗游记》里读到的中国,逐渐在现实的画面里复活。深入探访儒学教义,兴办中西学堂,他们的视角逐渐进入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再现镜头、城墙与庙宇系列照片]采访文史专家李明:尽管进入城墙的的各色各样的德国人的探究的动机不一样,但是对这种探究,对这种城墙式生活发现的这种欲望,应该是共同的,而城墙中间日常化的这种生活,这种交流,这种礼仪的延展方式,都对德国人产生了明显的吸引,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对城墙内的具体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的了解,也就使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接近,成为一种可能了。解说:庙宇,节会,戏曲,这些汉文化的经典片段,留存于记忆深处。作为第二代居留青岛的德国人,冯。高达姆女士念念不忘童年,不忘中国民俗。[天后宫唱戏、翻照片等]采访吉丝勒。冯。高达姆:印象非常深的是在春节时,我们一家人经常一起到莱阳路、太平路还有天后宫游玩。有很多中国人在那里踩高跷,但对我们小孩来说非常感兴趣的是,串在小棍子上挑着四处叫卖的糖球。小孩子就喜欢到那些地方玩,每次都特别高兴。[冯一家系列照片叠小西湖三十年代影像]解说:城墙,老街,集市,学校,在蓝眼睛的注视下显现着它独特的历史年轮。曾就读于即墨信义中学的波恩大学教授马维立,忘不了中国文化的哺育,他完好地保存着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和作业本。[城墙下的照片、马教授翻作业、朗读]马:来来来,来上学,好好好,来上学,大家来上学大家看新书,真好,真好看解说:与父母的合影。兄弟四人。青梅竹马的中国小伙伴。一家人要坐马车从即墨转道城阳去青岛。家里新买的汽车,也是即墨的第一辆。在青岛前海。(一组照片)当马维立教授和夫人向摄制组展示父辈珍藏的山东丝绸服装,当吉丝勒。冯。高达姆女士打开老木箱子时,两种文化之间的凝视,早已越过了陌生的“城墙”。[展示服装、打开箱子]冯。高达姆的同期声:你们好,我是青岛人,我的名字是高吉兰。我很喜欢青岛,我非常想念青岛。解说:硝烟散尽,德国柏林空留一条细雨中的胶州大街。[柏林胶州大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