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代光绪、同治、乾隆,乃至更为久远的年代,青岛是个什么模样作为城市地理的见证者,一张张地图描画了青岛怎样的发展历程【正文】解说: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青岛,电子信息地图已经遍布大街小巷,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香港路上信息亭触摸式电子地图前]采访游客:感觉是一种很人性化的地图,区别于我们买的那种纸媒介的那种地图,看了之后有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具体的地点找不到,但是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场所就能够找到了,觉得很人性化。解说:羊毫笔蘸墨手绘,曾是中国制图的主要方法。一幅幅好似泼墨的山水画,其实也是地图。但绘图者无法超越沿袭几千年的“天圆地方”学说的束缚,仰视天象,俯查地理,占星度地,一张母图——星野图诞生了。[毛笔手绘地图再现、星野图]解说:清代同治版的《即墨县志》,登载手绘地图23幅,这是个比较庞大的“母子图系”。母图以下,县境、山川脉络、城池关厢、县署学署、庙宇殿堂、崂山、沽河、七乡二十四海口,高度浓缩。[即墨县志、老地图的分解]解说: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在文锋社管辖的境内,有着我们熟知的女姑口、石老人、浮山所、上下青岛、会前,这些老村庄。古时青岛的行政隶属关系,体现在了这一张地图上。[地图分解叠一两张老村庄照片]解说:青岛最后一张传统意义上的老地图,应该是1845年,清道光版的《重修胶州志》的出版。建置图、水道图、海疆图,列为第一大类,可见其海防意识的逐渐强化,它是青岛传统老地图的绝唱。[地图分解]采访青岛文史专家于佐臣:它所反映的我们青岛的最初的初貌,很多地名在我们现在只能是以口相传了,但是来源还是来源于这些老地图,所以它承载的信息对我们来讲是极其宝贵的。解说:青岛的第一张现代地图制品,应该是1885年在德国柏林出版的《山东东部地图》,作者是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菲迪南。封。李希霍芬和理查德。凯普。[从实拍地图到电子地图的演示]有关这张地图,历史学家们一直感觉是个谜。1896年,李希霍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实地考察了山东半岛,却没来青岛,16年后,为什么会有这张地图问世呢离开了实地勘测,他依据什么来绘图呢[专家在地图前、李的照片]于佐臣:他在我们青岛口,还有浮山所的位置标注上有很大的方位偏差,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他大约制作这张图的时候,是凭借了一些理论数据或者参照了很多别人的制图制作的。德国历史博物馆鲁道夫。塔博特:(李希霍芬)最开始是,1860年,随着一个普鲁士代表团去中国的,后来他又作为一家美国公司的代表,去中国长期旅行和考察,他从来没有到过青岛,但他是通过美国的翻译,了解了山东的军事设施和兵营布置的情况。但是,俄国人、英国人很早以前,就对山东东部地区很熟悉了,他也通过俄国人、英国人的了解,对这个地方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解说:历史学家们还有一说,李希霍芬之所以与青岛、胶州湾失之交臂,并非一时疏忽或计划不周,而是德国政府的“欲擒故纵”。李氏考察山东半岛的目的,就是选港,目标就是占领青岛,只不过后因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倒台,计划不得不搁浅。李氏有意绕开青岛,完全是策略上的需要,避免把其他西方列强的视线,引向胶州湾。采访青岛市中德关系学会秘书长夏树忱:他认为胶州湾特别是胶东,当时胶东,是山东一个门户,如果占有了这个地方,通过这个地方向中国内地发展,那可以说是个桥头堡。在客观上或者在主观上,他认为如果德国人要到中国来,那么占领这个地方,那将来肯定对德国有好处的。实际上是对德国人后来占领这个地方提供了一个暗示。鲁道夫。塔博特:因为他(李希霍芬)对山东、胶州湾的价值很了解,他们一直在关注着这个胶州湾,但暂时还没有占领的打算,很多年之后,李希霍芬在帝国议会上,给威廉皇帝做解释和建议,威廉皇帝也支持他把胶州湾作为军事基地的建议,因为这个地方,有很多建设港口、铁路的天然优势,并把铁路延伸到内地,也支持开辟青岛到周边地区五十公里的势力范围区,最后,就与清政府签定了99年的租借条约。解说:李希霍芬山东半岛沿途的速写画,道出了他当时勘查的一些状况。[李的著作中的速写画]青岛、崂山、浮山所的名字,第一次在西方社会亮相,尽管标注的位置有较大的偏差,但山东半岛矿产资源分布状况的图例、图解,还是引起了觊觎者极大的兴趣。12年后,德皇威廉二世,从这张《山东东部地图》上,找到了他渴望已久的东亚锚地。[专家在地图前,涉及地名、威廉二世、“山东东部电子地图”移动到胶济铁路]解说:有关青岛的全貌,还有一张地图值得注意,它就是20世纪初年的《青岛全图》。它又回到了传统的大写意手法,好似一张克隆城市雏形的工笔画。它显然出自中国人之手,却标注了德文。[青岛全图分解]采访原青岛博物馆馆长阎立津:青岛全图一共是两张,现在看,在1997年德国的一个展览会上出现过。在这之前,实际上德国的威廉港市博物馆就拥有这两张还拥有其他一些手绘的青岛地图,比如说李沧的,沧口的一个地图,沙子口地图。这在1993年到1994年间德国代表团来青岛的时候,曾经作为礼品,赠送给青岛。青岛文史专家于斌:德国人对青岛早期的地图的保存质量,是非常高的,要求也非常高。特别是经过了一战和二战以后,这些地图能够这么系统和完整的保存下来,真是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并且他们在打开这些地图的时候,我们看他们保管的温度、湿度以及纸质的光泽度上,就像新地图一样。(接上篇)解说:《青岛全图》右上角,这块横平竖直的民居板块,好似棋盘,它是青岛最初的华人城——台东。德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青岛早期档案中,有一组老台东人生存状况和集市的照片。[台东老照片一组]97岁的李正超老人,早年来青岛当学徒,还记得老台东的集市。[台东图解、叠台东景(青岛的路之东西快速路资料]采访台东老市民李正超:我来的时候没有楼尽是草房。就这边有个楼,两层,两层的楼。在延安路上有个木头房子,也是两层。再就是礼拜集那天,卖破烂,赶礼拜集,就这么些(情况)。再以后王麻子膏药出名,王麻子膏药就在这下边。采访文史专家李明:1898年开始城市化进程以后,吸引了大量的劳工,失业的农民。他们需要在城市里居住和进行基本的生存的努力,像商品交易等。这种东西在德国人划定的欧人区受到了限制,活动上受到了限制。当时的殖民政府就在杨家庄这个地方划定了一块区域进行了规划让这些劳工、农民还有原先本地的一些渔民在这里从事居住、交易和基本的生存活动。解说:作为青岛人气最旺的商圈之一,《山东德邑村镇志》在叙述台东时,第一句话就是:“台东镇是新设的集市。”它成书于1899年,再版于1901年,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台东镇的建设期。1899年第一栋房子奠基,三个月后,台东的棋盘式格局基本成型。解说:青岛的道路,多以地名命名。台东的路名却有不同,它多了些“国学“的味道:人和路、桑梓路、大成路、芙蓉路、万寿路、和兴路、顺兴路、庆祥路。。。。在这些透着儒雅古朴的传统文化的路名庇荫下,首批入住者是一万多工人和小商贩。它自有自建,官方不给任何优惠或补贴政策,这在其他城市建设史上也比较少见。[台东路牌下的实景、聚福楼一带、青岛的路之快速路资料]采访文史专家李明:在一个殖民状态下,这样一些中国人,为了基本的生存在这里努力、挣扎、奔波的时候,他们对自身的文化,还是非常非常强烈的一种认同的。我们从台东的像桑梓路、人和路等等这些路名上,应该可以看见这些移民对自己文化的这种尊重、认同和依恋。解说:说到棋盘街,早期青岛还有一处,大鲍岛。现在,它只剩下一个地名称呼了。从老地图上寻找大鲍岛,有两个,一个在陆地,一个在海中。海里的大鲍岛,曾是胶州湾离岸最近的一个小岛,1913年的《青岛市区街道图》上,还能找得到它。海里的大鲍岛,早于陆地的大鲍岛,陆地的大鲍岛,则是以国货公司为中心的中山路北段,四四方方的棋盘街格局。[街道图、鲁邦楼上俯瞰胶州路以北的实景]解说:大鲍岛设为一个区,始于青岛的第一轮区划。1900年,德国总督府颁令,把青岛分为内外两界,内界划为9个区:青岛区为欧人区,其他以老村庄为轴心的华人聚居区,分为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扫帚滩、台东镇、台西镇。。。。。我们从《德属胶澳全图》上,还能读到它们最早的德文符号。[由全景到中山路建筑(青岛的路资料有关中山路、到地图,图上的德文名—中文名]解说:从《1901年青岛城市中部和大鲍岛区图》上可以看出,以当时的霍恩洛厄路,也就是今天的德县路为界,华人区的方块棋盘状,布局严整,人口稠密。那些虚拟的线条,也为这座四方城的未来扩展,留下了广大的空间。经过10多年的建设,1914年的《青岛地价图》更为清晰:欧人区里的道路分布,呈放射状或自由线形。与德县路交叉的中山路南段——斐迭里街,比中山路北段——山东路要宽不少,带有明显的华洋分治的殖民色彩。[地图分解、叠鲁邦楼上俯瞰中山路、青岛的路资料之中山路]吴坚采访:胶济铁路通车以后,胶州有一个商人叫柴瑞周,他看好了车站前边的广场不错,觉得有商机,他就把现在讲的那个车站旅馆的那个地方就给买下来了。买下来以后他就建了一个旅馆,但是德国人规定中国人不能在里面居住,他没办法他建好以后就把它租给了德国人。解说:百年中山路,是青岛商业文化的源头。1914年青岛的最高地价是多少呢这张《青岛地价图》给出了答案,每平方米240美金!早在1898年,青岛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锤。首批上市的5个地块,包括大鲍岛和前海一带。两年之后,德国总督府规定了上市地块的等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开埠十几年后的青岛,聚拢的人气与财富效应。地价图是城市建设、规划的坐标之一,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核心价值。[地价图][前海建筑群、青岛的路之步行道、广西路资料]解说:小港、堂邑路、馆陶路一带,正是临港商贸的发达之地。濒海的地理位置,也是前海一带地价高的原因。青岛黄金地段地价的等级梯次、腾涨的轨迹,可见一斑。[1938—1945之抗战资料有关堂邑路银行、鲁邦楼高处拍]解说:欧人区里中国人的私宅开始出现,也决非偶然,欧人区与华人区的界限被打破了,它不再泾渭分明。[地价图里中国名、车站饭店]采访档案馆编研处吴坚: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建立了,好多遗老遗少就跑到青岛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实际上就华洋分界这种概念实际上慢慢模糊了,也就说在欧人区里华人可以居住了,当然了也不是平民百姓。文史专家李明:这样一些有相当政治地位有财富的中国人的进入,对德国政府来说是有益的。他带来了的是一种文化,带来的是一种政治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财富。但这个从客观上就打破了华洋分治这样一个界限。解说:大鲍岛区渐渐涵盖了沿前海一线的欧人区,行商与居住的频繁交叉、交融,使之成为了老青岛的商贸文化中心,这大概是规划者们当初始料未及的。解说:今天,在中山路的规划改造中,九宫格式的住宅空间,正是还原了大鲍岛最初的画面。敞亮时尚的商业、居住设施,穿越了百年时空,唤醒了青岛人的寻根情结。[青岛的路之中山路、天主教堂附近新改造的效果图资料]片头小字:谨记德国制造胶州湾事件110周年八集电视系列片《青岛影像,1897—1914》第6集小片头:清代光绪、同治、乾隆,乃至更为久远的年代,青岛是个什么模样作为城市地理信息的见证者,一张张地图描画了青岛怎样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