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门之内中西合办的第一个“洋学堂”——德华大学。一座被殖民战火吞噬的教育殿堂——德华大学。[德华文件叠照片]【正文】解说:1916年,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全部来自于青岛德华大学,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比较罕见。[同济纪念册照片、同济大学实景]解说:地图上的这一大片区域,就是一百年前,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青岛人俗称的“德华大学”校址。[地图、德华大学建筑]解说:1906年10月,德国在青岛的总督府,送往柏林的年度报告,在国会引起了小小的骚动,跟已往的年度报告有所不同,这份报告提交了一个“华人学校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仅涉及到国会的预算,还有青岛未来在德国文化对华输出中的角色定位。不少国会议员提出了疑问:青岛因为这所大学的诞生,将变成远东德国文化的传播中心吗[国会大厦、议会的场景、柏林街道、华人学校计划中文字、德文本“发展备忘录”]解说:这个“华人学校的计划”包括哪些内容呢采访青岛文史专家于佐臣:从它提交的华人学校的创办计划来看,它包括了科系设置,四个系。还有两个等次,一个是初等班,一个是高级班,还有包括中德双方投入的资金。还有就是学生招生和师资的来源。它建议最低的学生进入初等班不能低于13岁,学费130银元。当时的德国教师它建议能够从总督府的在职官员当中选聘。这一些都是后来中德就德华大学进行一系列磋商的一个最基准的文件。解说:这个计划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一年前,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八股,兴新学,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西方教育方式举办各级学校,一场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为“华人学校的计划”出台,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协调的环境。[朝堂、议事、诏书、废科举戒八股的时论文章、京师大学堂、山东大学堂等历史资料]解说:国际关系史专家认为,1905年也是德国对外政策的“寻途之年”,这一年发生了法德相争殖民地的“摩洛哥危机”——德国对外政策正在进行一次方法和目标的全新设计,希望找到一条非武力的“道义”征服新途径,以利在世界舞台上传扩德国文化。[相关外文资料、中译文、外文报章、柏林街头、人群、脚步、会议等]采访中国海洋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蒋锐教授:当时德国也意识到,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和几个强国相对抗是没有优势的,所以在其他地区,它就采取了一种更为缓和的政策。比如说,它不采取这种直接的军事冲突、军事对抗,不再象“摩洛哥危机”一样刀兵相见,而更多的是在科学、文化渗透这个领域来用力,比如说它在青岛这个殖民地就采取了这样一个策略。解说:这一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开始着手研究一个新课题,叫“独立的文化政策”。“独立”的意思是说,这项政策只适用于青岛租借地,而不包括德国其他海外殖民地。我们在总督府的备忘录里还能读到个别词汇。[青岛总督府]在总督府随后出台的“华人学校的计划”时,这项政策框定在“文化生活的最重要领域——教育”。[从备忘录中寻找有关表述]采访于佐臣:创办德华大学就是独立的文化政策最好的一个注解和诠释了,它比那种广义的跟文明相提并论的文化相比概念是大大的缩小了。具体到创办一所大学,在青岛这一个传播平台上进行德国文化的传播、德国精神的培养,还有德国科学的扩散。我觉得这一点,在创办德华大学从出台政策到具体做这个方案的时候,在经历了这一过程,线条非常明确。解说:应该说,最早提出中德双方在青岛合办高等学堂动议的,是德国人卫礼贤。1904年他曾向德国总督府提出一份建议报告,3年前他创办的青岛礼贤书院,首届毕业生面临着如何进入高等教育的问题。他在报告中提出,青岛租借地的高等教育,光依赖教会办学或私人的“家自为学”是不行的,应当凭借官方的力量,通过中德合办,为高等教育铺平道路。[卫的照片、卫与礼贤师生合影、礼贤书院(九中)内外景等]采访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马维立教授:我认为创办德华大学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特别是对于那时的年轻人来说,,这可以使那些年轻的学生毕业之后,留在中国,而不用花很多钱去国外读书。如果把他们送到日本、德国去读书,他们首先要学习外语,花费高,这样的话,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了。解说:一位关键人物的出场,使建校计划,在一年后变成了现实——他就是总督府若干重要决策的实际组织者施拉迈耶。著名的“青岛地政制”就出自他之手。[施的照片,地政书、再现背影扮演、转老市府的办公楼]根据德国波恩大学马维利教授的考证,施拉迈耶在德华大学创办过程中的一些努力,可圈可点。[马教授工作]采访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马维利教授:施拉迈耶作为一名总督府的首席翻译,1900年开始在青岛工作,1904年他制订了一个青岛教育发展规划,对中国的孩子进行教育,跟私塾教育结合起来。公立学校是免费教育中国孩子,私立学校是要拿钱的,这个规划是用十年时间,来为初级、中级教育建立一个完整的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高等学校。解说:施拉迈耶起草的建校计划,与帝国海军部、外交部,一拍即合。三方采取一致行动,很快通过外交渠道,告知中国驻德公使孙保琦,孙将这一计划通报国内外交部——创办德华大学由此提上了中德外交议程。[海军部国务秘书梯尔匹茨、孙宝琦照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后外交部、办学计划等]解说:时任外交大臣的袁世凯表示冷漠。德国方面揣测,这位大权在握的清廷大员,似乎对加强青岛租借地的一切事情,都不甚感兴趣。[袁世凯像]解说:这时,轮到另一位关键人物出场了。他就是一贯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部大臣张之洞。[张之洞像、手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条幅]解说:跟袁世凯相反,张之洞对合办德华大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拉开了中德会谈的序幕。但张之洞提出的合办条件,在德国方面看来有点“苛刻”。他坚持认为,有较高的投入,才会有较高的办学层次。德国国会预算委员会最终把年投入的经费定为60万马克。张之洞还提出,学堂的名称应定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一是办学水平高的等级,二是其特别之处在于中德合办,中西兼备,自成一体,是第一所在中国学部备案的中西合办大学堂。[张之洞肖像,老市政府谈判的长条桌、窗帘、走廊、潘局长手书“《学部奏山东青岛设立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磋议情形并商订章程议筹经费折》的书法、中方对案草本、德方报告会谈情形的文函等。。。]采访青岛文史专家吴坚:就这个学校谈判过程中,(双方)也达成了共识,就是说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如果成绩好的话,可以到京师大学堂继续学习,显然中国人还是把京师大学堂排在第一位的,它只是京师大学的一个专科学校罢了。但是在德国人看来,他们创办的就是一所大学,所以他们的文献对这个学校的记载是用的德华大学,我们现在用的德华大学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从德文译过来的。采访中国海洋大学蒋锐教授:德国取得青岛,一个是从时间上看比较晚,再一个和当时德国的策略,就是避免与西方其他国家冲突这种策略有关系,所以它的殖民教育中殖民的特点不是那么突出,它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的是应用技术,很少涉及与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解说:1908年7月9日,中德双方在青岛议定《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章程》,这份章程,一年以后由学部官报正式公布。[《青岛全书》,叠字幕,章程引文:解说:1909年6月20日,学部上呈《山东青岛设立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咨议情形并商订章程议筹经费折》,正式奏议设立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同日即准奏立案。[《青岛全书》、奏折的手书过程]采访于佐臣:德国人曾经比较过两个选址方案,一个选址方案是整合一下柏林传教会在青岛这些教会设施,但是后来进行了一下匡算,大约整个匡算能达到70万马克,耗资巨大。另一个选址方案是总督府的建设局提出来的,它建议选择一处兵营,因为兵营跟课堂作为容纳人集中的行为实施来讲,这个环境最为接近。选择一所兵营,进行一个全新设计,分步实施,并且整个匡算还低于第一个方案,所以这个方案被选定了。解说:书声琅琅的大学堂,在黑澜兵营很快变成了现实。涛声依旧,当年的大黑澜、小黑澜,已在填海筑坝时,消失无踪。只能从人们的口述中,去捕捉点滴记忆了。[实景中海上皇宫附近的堤坝、海浪老照片上的大小黑澜]采访文史专家张贻修:这个地方有一片礁石,这一片礁石的名字就叫小黑澜。那边那一片现在靠着海运码头,填海已经填上了,那是大岛子,叫大黑澜。相当年这个地方落大潮的时候都下海,晚上瓦斯灯一片,很壮观。它建立这个学校就因为它处的这个地理位置,(所以)叫黑澜(大学)。解说:另一位专家却对“黑澜大学”的俗称,有不同看法。夏书忱:从名字的谐音上来讲从Hochschule可以(音译)过来。如果说后人讲,那也是因为它这个学校在这个地方,它本身就在贵州路这个地方,所以大家以它作为一个界标,那么你怎么叫是另外一个事了。但是在此之前,没有这个地名,而且实际上这种叫法是从(Hochschule这个词)讹音讹过来的。解说:这栋今日的铁路局办公楼,为原德华大学教学楼,从位置上看,属于南学舍。据1913年德华大学的校产统计,整个学校占地总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校舍占地4万平方米,运动场及学校附属设施占地16万平方米。整个校区分为东、西、南、北学舍。[大楼内外景、回廊与房间等]解说:今天来看,北起单县路,南至贵州路,东到鱼台路,西到范县路,构成了德华大学的偌大的校区。其中,范县路的变迁比较大,后来被扩进了青岛一中的校区,也就是说,德华大学校区还包括青岛一中的一部分。[几条路的路牌、青岛一中景]解说:东学舍原来的教学实验楼依然如故,二十世纪30年代开办过民众教育馆,原实验楼里开设了讲演部、康乐部、图书部和科学部,还有礼堂,体育场,广播电台建成后,体育场成了高频无线电发射地。[东学舍中老广播局内老楼、电台楼]解说:现在的铁路职工医院,由德华大学的学生宿舍改建而成。[铁路医院]德华大学的实习工厂,后改为了铁路局工务段和电务段,也属于南学舍。[工务段、电务段]西学舍和北学舍,已经全然无存了。[摇树]解说:青岛有条大学路,建在大学的围墙之外。而朝城路原是德华大学校内的一条路,这样说来,它应该是青岛的第一条大学路了。[朝城路、德华大学草地慢镜]德华大学首批毕业生名单字幕:法政科首届毕业生1912孙振魁杨沅高钟谦周垕业祁际可杜树棠周垲业杨芝用戴藜经谢维栋黎遐龄辛培郑士柏农林科首届毕业生1913黄功显刘恒谦金志章张之韶张效先王廷梁周之桢工艺科建筑班首届毕业生1913孙立廷周迪评郭鸿文崔肇光张世耀周迪训工艺科机器班首届毕业生谭玉峰姜本忠丁振邦秦文范栾宝德郑光升阎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