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解说: 2004年,赴德国征集历史档案小组返程不久,青岛市档案馆就接收到了德国历史博物馆发来的首批照片文献。德方在电子文函中说:我们尊重捐献者的遗愿,让它们回到100年前它的诞生地——青岛。[档案馆工作人员取资料、打印] 在这些照片文献中,一位名叫苔达(Theda)的德国女士交来的,记录了青岛早期历史的照片,大约600多幅,其作者是她的哥哥——来自德国高原小城高斯勒的弗里德利希.贝麦(Behme.Friedrich)。[德国历史博物馆、照片:从岩洞走出的贝麦]【正文】解说: 摄影家贝麦在青岛的最初时光,正是胶济铁路和青岛港开建的年代,租借地正在孕育着“自由港之梦”,他用大量镜头记录了这个路港时代的诞生。[再现镜头,贝麦在车站、铁路边] 胶济铁路1899年开始修建,随着铁路向城市腹地的延伸,贝麦的镜头也在延伸。 这是竣工前后的青岛火车站。 这是胶州李哥庄车站。 1903年,胶州火车站站台上,中德双方官员在一个庆祝仪式上。 1902年字样的中西合璧潍县火车站。 潍县火车站的工作人员。 建设中的胶济铁路石墩与铁桥。 赶毛驴的孩子与铁路桥。 众人在观望,车厢里某个大人物的出现。 胶济铁路的石墩与河流。 运载货物的货车。解说: 城市工业,最早围绕着路港经济展开。当贝麦的镜头对准四方铁路工厂时,这座工厂已经开始组装客车,其头等客厅车,1902年在杜塞尔多夫莱茵工业展览会参展,获得好评。也是这一年,四方铁路工厂组装的蒸汽机车已达22台。[四方机厂]解说: 路港联运是青岛开埠后的一大交通特点。 据专家考证,从1898年开始,建筑小港的土石方量,几乎相当于河流泥沙自然沉积的100多年。开辟大鲍岛铲除的土石方,用以建设小港,开辟小鲍岛铲除的土石方,用以建设大港——青岛港由此诞生。[一组小港大港照片、港口实景]解说: 青岛港的辉煌,离不开船坞工艺厂,青岛人称之为“水师工务局”,贝麦的镜头深入到这座现代造船厂内设的华人徒工学校。 华人徒工在德国技师的指导下,学习造船工艺。 来自广大乡村的学徒们,正在排队接受招考。 16000吨浮船坞,150吨起重机,在当时堪称东亚第一。贝麦拍摄了大量青岛港的建港设备,吊车、起重机、货轮、军舰等。 大港竣工典礼上,德国亨利亲王参加。[367] 青岛港第一艘到港的外籍轮船,“梯塔尼亚”(TITANIA)号,也出现在了贝麦的镜头里,它是青岛港航运的标志性事件,贝麦从不同角度拍下了一组照片。[一组学徒、浮船坞照片7、32、37、39、40、230]采访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周兆利: 在照片资料中我们看到有非常多的港口跟铁路的照片,他基本上是全景式的记录了青岛港和胶济铁路从建设到竣工的整个过程,贝麦留下这么多照片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德国在建设青岛的时候采取的是城市建设,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优于工商建设的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解说: 贝麦的镜头,伴随着青岛,经历了从自由港到保税区的一段路程。1906年,当他结束了东方之旅,青岛的港口贸易,在36个中国海关中已跃居第7位。[装卸货物照片]解说: 贝麦终生未婚。 他在青岛的居室,也体现了一种追求——贴近中国人的生活。欧式的房间布景中心,横幔、坐椅、几凳、小件摆设,都是中式的。中西合璧,在这个空间里达到了和谐。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照相机和他的照片,对他来说,并非对立的媒体,而是两种文化的相互靠近。[居室照片一组]解说: 除了法官、摄影师,贝麦还身兼另一角色。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即使身处异国他乡,贝麦仍对青岛的地层构造和各种地球物理现象,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德国殖民当局对山东矿产资源的浓厚兴趣,自然也成了贝麦关注的重心。我们在他的书中还查到了比例精确的青岛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图十多幅。纹理独特的山岩、雨水冲刷的水沟、向海面倾斜的断崖,都进入了他的镜头,而手中那柄地质锤,则透露出了贝麦的某种“专业本色”。[一组地质照片再现地质锤敲打]解说: 在解读贝麦的照片时,我们发现贝麦的很多照片,拍摄于胶州湾周边的几个海岛,特别是灵山岛,他为什么对灵山岛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呢[灵山岛一组地理地貌照片、胶州湾资料”:灵山岛] 《胶澳志》记载,1903年德国人勘察灵山岛地质时,曾发现了无烟煤矿苗,钻井采矿工作随之铺开,无疑,作为地质学家,贝麦参与了灵山岛的探矿工作。[胶澳志文字记载、实景]采访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孙嘉诗: 那个地层在地质上叫中生代白垩系,这个时候地质上植物不发育,所以不可能形成煤,所以这时候形成的这套地层里不可能有煤。到这个地方来找煤,我就觉得很奇怪,不大可能有煤。可能当时地质工作程度比较低,不大了解这个情况,把这个地方判断得不对,(认为)可能顶上没有,下边是不是有,挖挖看,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可能性很小。解说: 由于探矿费用以及储量前景的不可知,德国总督府把灵山岛、竹岔岛、莲岛、摈榔岛的采矿权交给了一位德国商人,坚持了10年之后,于1913年终于放弃。从此,灵山岛的开发之梦,被埋进了岁月的风尘,若非贝麦的照片,后来者也许无从知晓这段往事。[一组灵山岛探矿开采照片]采访孙嘉诗: 很大的可能性不是为了找煤。他在这个地方,考虑到这个地方可能是经济价值比较大,军事意义比较大,港口意义比较大,从这个角度他要了解一下这里的地质情况。解说: 贝麦的探矿之旅,与探访当地的风俗之旅相比,前者显得次要多了。青岛周边海岛的孩子们,多次出现在了贝麦的镜头里。 从这张合影照片上看,贝麦和这两个孩子相处得比较融洽,孩子的眼神中,没有那种躲闪、抗拒,他的摄影包甚至背在了这个孩子的身上。似乎可以这样说,贝麦的照片较少以殖民者狭隘的种族观,来俯瞰、诠释他的摄影对象,他在努力地把镜头放平。[一组孩子照片112,贝麦与之合影照片]解说: 远距离地拍摄人物肖像,对陌生人是一种尊重。贝麦拍摄的照片,随着他对中国人生活的熟悉,逐渐摆脱了生硬摆拍的俗套,变得越来越自然、真实了。 习帖与罚站的私塾孩子。 街头剃头匠。 汇泉赛马场上。 台东镇拉锯的人。 拉洋车的少年。 搭棚卖唱的父女。 不同职业、年龄、神态的中国人,都进入了贝麦的镜头。[其他中国人的肖像照片] 贝麦的照片不局限于青岛,而渐渐推向了城市的腹地纵深,他开始了中国心灵的探访之旅。 从古籍上摘拍的孔子生平、出游,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对于跋涉在异国土地上的贝麦来说,既陌生又新奇,就像他的朝圣之路。 所有他认为有着中国文化符号的东西,都进入了他的镜头:坟丘、庙宇、牌坊、街巷、集市。[上述文中提到的照片] 采访青岛中德关系学会秘书长夏书忱:他们对文化的方方面面开始做研究,开始把中国的一些古籍译成德文或者是探询中国人包括风俗民情、古老的建筑、古老的传说,甚至地方志,甚至象蒲松龄的小说他们都把它弄过去(翻译),后来象《大学》、《中庸》,象《易经》、老子的《道德经》,老子《道德经》都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文化氛围,而且有这么一个影响的圈子,所以贝麦也不觉不自觉的在探询这些东西。解说: 城墙与城墙下的民众,也是贝麦关注的焦点。中国城墙内外的生活方式,有着几千年的传统,也是一个独特神魅的文化系统。 胶州、即墨、高密、潍坊、青州、济南,随着胶济铁路的不断延伸,贝麦的目光也在发现着、问询着、探索着。 1930年出生于即墨的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教授马维立,还记得小时候城墙下的生活。(翻老城厢图)马的采访: 因为我父母1922年就到了中国,我父亲是一个传教士,我们就在即墨生活了。德国人不懂中文,我们的父母就学习中文。当时即墨有城墙,还有很宽阔的护城河,我们家住在城墙外面,去城里还要过河。护城河天旱就干了,下雨的时候,河里就发大水,我们有时就趟着河水去赶集。 贝麦的照片,为我们修复了100多年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状态。[城墙、集市、民风民俗照片]采访青岛档案馆孙保锋: 随着他目光的延伸,对中国城墙下生活的更多的认知,我觉得他也有一种对中国传统糟粕的批判。在他的照片里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贫穷、落后、愚昧,中国人眼神里呆滞和蒙昧的那种东西,他都用他的照片来反应了。虽然照片不能说话,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东西。 贝麦以摄影家独特的视角,行走于两种文化的交汇处,在青岛的时光画板上,一笔一笔刷新城市的成长轨迹。贝麦有他自己坚定的抱负与信念。[贝麦摄影工作再现镜头、贝麦肖像照片]采访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馆员孙保锋: 不敢说贝麦是把摄影术、照相机带到青岛的第一人,但是象贝麦这样把他的镜头延伸到一个新崛起的城市的各个角落,把它延伸到青岛的腹地山东包括即墨、青州、济南,把它延伸到城墙下边、城墙下边的生活里面去,贝麦应该说是开创者。解说: 1904年,贝麦出版了他的《青岛及其周围指南》一书,有69幅照片以插图形式问世,这是他在青岛期间的惟一著述。 1905年,此书再版,照片增加到82幅。 1906年,第三版,内容丰富了很多,照片达到了104幅,书后附有中德对照的日常用语、青岛的机构设置名称,还有大量友情赞助单位。 1910年的第四版,刊印了英文版。[书籍照片]解说: 贝麦的照片在现实面前经历了严酷的选择,600多幅照片只有五分之一面世,而绝大部分“锁在深闺人不知”,至今没有面世。[一组照片]解说: 事隔100多年,一些网上文章甚至改变了贝麦的国籍,这样的以讹传讹、张冠李戴还要持续多久呢 贝麦的作品,修复了早期青岛的历史,也唤醒了这座城市的记忆。[贝麦本人肖像叠再现身影、音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