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门之内中西合办的第一个“洋学堂”——德华大学。一座被殖民战火吞噬的教育殿堂——德华大学。【正文】解说:歌德曼教授,来自德国邦德堡市,他来青岛已经五年了,现在是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的德语教师,学院长期聘任不同专业的德籍教师十多名。歌德曼的语言课,很受学生欢迎,课间休息时,我们插空采访了他。[上课的同期声、特别是黑板书写和学生听讲的面部]采访歌德曼教授:一百年前德国人来青岛的情况我知道,但是不一样,现在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多了,我喜欢来青岛工作,我喜欢青岛这个地方。解说:跟歌德曼相似的是,一百年前德华大学的师资队伍,也可以说专业不同,经历不同。这些德国教师最初是从总督府的德国官员和技术人员中选调来兼职,其中包括地亩局局长、工程局局长、林务局局长、总督府顾问、翻译官以及工程师、制药师等。还有从德国国内应聘来青岛的。建校第二年起,德国著名数学家康拉德。克诺普(KONRADKNOPP)、量子物理学家卡尔。艾利希。胡普卡(KAIFRICHHAPKA),植物学家威廉。瓦格纳,先后应聘到德华大学任教。[教师在黑板书德语、德华教师照片与名单一览表]字幕:据1913年上学期该校上报教育部的教师一览表载:德华大学任教的德籍教师26人,其中工科博士2人,硕士7人,师范专业5人,中国专任教师6人……采访于佐臣:日德青岛战争以后,原来德华大学的一些教师,后来都转入到了上海的德文医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史料的发掘当中,我们在两个史料的发掘当中,原来德华史料当中,没有发现的一些德籍教师,后来我们在同济大学的校史中都发现了。解说:青岛大学教授刘增人,保留着他外祖父于濂芳担任德华大学中国专任教师的一些资料。[刘教授翻资料]采访青岛大学刘增人教授:清末的时候,他是优贡,是五种贡生之一。后来他又倾向于新学,在当时的新学中第一班毕业。他的学术背景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康梁变法以后新学交融的产物。在进入德华大学以前,他在家中设堂授徒,是当地远近百里闻名的华文教育家。他的字画都很有名。德华大学选取中国教师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兼通中学和西学。因为我的外祖父这种学术背景,他被选为德华大学的六个中文教师之一。当时的中国哲学、文学、历史、地理教员,都由山东管理学务衙门选聘,即便是总督府推荐的中国教师,也必须经考核合格后才能录用。他们都是科举出身,从翰林、进士,到举人、贡生,但刘教授的外祖父似乎更偏向于新学。[刘教授翻外祖父的照片]刘增人:来到德华大学以后他教中国的文学和伦理学,和西方的文化开始了初步的对接。在德华大学任教期间,正好是辛亥革命的前后,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他曾为辛亥革命的志士筹措费用、互通信息,成为他们的挚友。解说:德华大学创办不久,便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慕名前来求学的人与日俱增。学子们视入德华大学如同留学德国,有志留学而财力不及的莘莘学子们,从四面八方,内陆海外,争相入学。1912年,德华在校生340人,来自全国的15个省,这时的德华大学,已成为一所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德华大学校园]采访青岛档案馆吴坚:它希望以后这所大学的生源要非常优秀,所以它在招生过程中,它并不仅仅局限于租借地,甚至不仅仅局限于在山东,它是在全国网络人才。采访周兆利:德华大学的招生范围实际上不仅仅在华北地区,实际上它扩展到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民国建立以后。我们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份档案,专门记载了云南讲武学堂,它选派了8到15名学生到德华大学来就读,当时的云南省政府还专门给予赞助。解说:从照片上看,这些不出国门就能圆留学之梦的德华学子,眉宇间跳动着自信和活力,已和他们的同时代年轻人,大不相同。绘画写生课上,面前是实物。化学实验课上。机械制图课上。在医学解剖课上,学生手握头骨。他们在食堂。解说:这些顶戴花翎的人,其实并非清朝官员,而是被清政府授予功名的德华学子,他们跟西装革履的首任校长凯贝尔并肩而立,却依然坦然与从容——在这里,他们经历着双重的人格塑造:精神的和身体的。[与校长坎贝尔合影照片]采访于佐臣:德华大学的体育课占了相当的的课时比重,这个体育课呢,在后面青岛当时有关青岛最新消息的报纸当中专门有文章进行介绍。它的体育课内容非常现代,有体操课,有足球课。这些体育运动在德华的课程设置当中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在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兴办新式学堂中,这是德华的办学特点。解说:这是德华学生制作的手工模型展览,这些相关工程技术的模型,说明德华大学已把触角伸向了早期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凡科技密集度较高的地方,都成了大学的实验基地。[模型照片、转到山大医院的实景]解说:德华大学经常组织医科学生到野战医院、传染病院和福柏医院去实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走出校园,学生们面对的课题,往往微观到牛奶除菌和城市防疫的许多细枝末节。[野战医院老照片、实习照片]解说:工科教学,除了在校园设立实习工厂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四方机厂、船坞工艺厂去实习。青岛港和胶济铁路,无疑也是工科学生首先面对的城市命题。[车间实习老照片]解说:农林科的实习基地,一个设在李村的农林实验场,一个设在汇泉林场,也就是中山公园。当时,青岛被称为“林业科学上的活教材”,大部原因来自两个实验基地。[中山公园实验场的照片、实景]采访青岛园林专家于鲁辉:理科的学生要到实验场来进行实习,实习就是到我们现在的中山公园当时的植物实验场来实习一年,再进行教学。再一个他的学生出来以后主要还是在青岛,也有的学生到其他地方去了。在青岛的一个很著名人叫葛敬应,他是一个园林专家,也当过青岛市农林事务所的所长。这个人对青岛的园林工作做了一定的贡献,他就是林科毕业的学生。解说:至1914年青岛德华大学闭校前,德华大学培养的毕业生,遍布法政、工商、港口、铁路、医院、农林等各个重要领域,为早期青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材支撑。[毕业生合影]解说:1913年,中国学部接到了德华大学最后一份年度报告。各项统计数据显示,开校5年的德华大学,已进入生命的旺盛期,校产总值达177.5万马克。[校园外景]这就是孙中山先生一年前看到过的德华大学。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先生乘胶济列车由济南抵达青岛访问。两天后,在出席广东会馆的午宴后,前往德华大学,在大礼堂向师生做了演讲。[孙的照片和雕塑、德华大学老礼堂]采访青岛文史专家李明:从现在的资料上看,实际上孙中山在德华大学的演讲,是应德方要求进行的,就是说原先在青岛计划中间,并没有去中德合办的大学活动的这一内容。采访青岛档案馆文史专家周兆利:当时是存在于胶澳最后一任总督,瓦尔戴克他给当时的国务秘书梯尔匹茨一个报告中,也就是说在孙中山访问青岛半个月之后,他向他们国家的海军部,提交了一份有关孙中山在青岛行程及演讲的详细报告。李明:在孙中山的整个演讲中间涉及了两个内容,两个主要内容。一个就希望德华大学的学生认真、安心完整地接受这样一种模式下的教育结果,把这种的知识,用来和共和国的建设做一个完全的有力量的一种融接。第二个,孙先生在讲话中用了接近三分之二篇幅或时间,强调了德国在青岛这种殖民建设的成就。他不仅把青岛作为一个孤立的、狭小的区域来看,他是试图把德国的这种建设一个城市的模式,作为整个共和国规划中间的一个可尝试、可实验、可效仿的形式,在德华大学的演讲中间阐述的。解说:1914年,日德青岛开战之后,有关青岛德华大学师生的遗踪,我们从上海“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上,找到了大量线索。[同济纪念册上蔡元培题字、大事年表、内文“是年欧战爆发……避之上海插入本校肄业也”。]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同济大学有3名德籍教师来青岛参战,他们是稗而特、道而德和费孝。二是德华大学被迫关闭,战后转赴同济大学任教的教师有德烈士博士、洪恩工程师、白德林工程师、白慈博士、德贵林工程师、容固工程师、魏来卫工程师。[纪念册上的德烈士、洪恩照片、其他教师照片]采访于佐臣:几多年之后,历史恰恰颠道了个个儿。德华的消失,它促成了上海同济大学从更高的一个起点完善和发展自己。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由德华带入同济的土木建筑科的兴起,成为一个比较著名的特长学科。如果不是日德青岛的战争,可能两个学校发展的现状会是另一种面貌。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大学的消失,成了另一个大学在更高起点上崛起的基础。解说:德华学生的到来,使一度沉寂的同济大学校园喧闹起来,为了安排转学而来的德华学生继续学业,同济大学工科开设了土木建筑专业,共5人,全部来自德华大学。[同济工科实习、合影照片]解说:时隔一个世纪,寻找湮灭在战火中的德华学子们的踪迹,已经成了难以释怀的悬念。1984年,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在编辑《青岛文史》第五辑时,曾做过可贵的尝试。[礼堂、校园落叶]解说:说到历史人物,有一种说法,曾做过青岛特别市市长的赵琪,也是德华大学毕业,资料排查后,却是误传。(赵淇25岁、商埠督办、市长的一组照片)从《东莱赵淇略历》分析看:“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占胶州湾,祥斋公(赵父)以外患日迫,非有新知实学,不足以应世变,命君负笈赴青,考入德文学校,弱冠毕业。”[赵的传略]孙保锋:赵淇所上的德文学校,不是德华大学而是德华书院。德华书院创办的时间恰好是赵淇来青岛这一年,光绪24年,1898年。还有赵淇说是弱冠毕业,弱冠就是二十岁左右,从这个时间来推断,赵淇毕业的时间德华大学还没有创办。当年的德华毕业生,去向何方[相外走廊]采访孙保锋:曾经在德华大学预科班的杨纪增、沈怡,在后德华时代转入了同济大学。他们后来也都到德国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人在国民政府里面,担任了相当高的职位,也正体现了德华大学创办的宗旨,就是在华培养德国在华的利益代言人,在华的德国精英。我想它最终也找到了这个目标,这个宗旨的落脚点。解说:一所大学的建立,对这座城市的文化教育建设,乃至于城市人格的塑造,是无法估量的。德华大学消逝于日德殖民战争的硝烟里,它早夭的旅程是青岛高等教育史上永远的遗憾。[林荫慢镜、音乐]解说:据不完全统计,自1914年以后,从德华大学转往同济大学,最终完成学业的毕业生共45人。这是德华大学的生命延续,也可称之为“后德华时代”。[照片,叠同济毕业生名单出字幕、音乐]同济大学的德华毕业生名单:胡振声1916年土木建筑专业毕业谭文庆……钱庆魁……武培明……韩嘉棋……杜殿英1916年机电专业毕业沈怡…………谭岳峰1916年医科专业毕业王宜恭……董惇1917年土木建筑专业毕业朱福鹏……陈海滨1917年农林科毕业刘缜世1918年工科机械专业毕业程祖樵……钱福谦……王世达……于庆洽1919年工科机械专业毕业容宜煜……窦学富……秦文彬……秦文藻……赵际昌……朱耀……龚灏……秦文蔚1919年土木建筑专业毕业秦文锦……秦文章……潘振麟……刘崇铭……李疆……何鹤佺1919年医科毕业傅绪1920年医科毕业霍翰昌1920年工科机械专业毕业杨继曾……刘东……周明栋1921年医科毕业赵昌……李树奇1922年土木建筑专业毕业李树伟……谭葆龄1923年土木建筑专业毕业程金乔……韩法周1924年土木建筑专业毕业……片尾字幕:一段伤逝中复活的记忆,一页被战火灼伤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