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代光绪、同治、乾隆,乃至更为久远的年代,青岛是个什么模样作为城市地理的见证者,一张张地图描画了青岛怎样的发展历程【正文】解说:著名作家王统照,对青岛底层社会的观察更为细致。他在《青岛素描》中,写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台西镇:“日落时马车在青市的最西偏处。那是著名的马虎窝。海岸上的木板屋与草棚,中间有不少的家庭在这荒凉的地方度过……”。[王统照照片、作品文字、转到西镇老建筑]解说:德国人把团岛海岬、游内山圈作了军事防地,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台西的版图上,依然满是板房席棚,马虎窝、菠菜地、西大森、挪庄、脏土沟……仅看地名,就似乎能触摸得到台西镇昔日的贫穷拥挤,世态炎凉。[老照片之团岛灯塔、德国人的西镇地图,窝棚老照片、到团岛荒凉破烂的实景]采访于佐臣:它是一个居民不断膨胀的一个聚居地。随着不断的膨胀,马虎窝分为一个上马虎窝,一个下马虎窝,那么这两个一个在四川路,一个在嘉祥路。解说:马虎窝、菠菜地、脏土沟,这些老地名,上世纪30年代初改建为平民院,共11处,建筑样式类同、格局拥挤,使得台西的地理位置比较复杂,所幸手绘地图,把11个平民院的具体方位记录了下来,至今,老台西四路上,还存有一处“道士帽”风格的建筑。[读图、台西院现在仍存的实景]采访83岁老人杨荣全:道士帽是个偏偏房,不是这么个房。这个道士帽是这样,这叫道士帽。这是直的,这是个道士帽。最陈旧的,后边仅仅有个小窗,再就前边一个小窗。这个道士帽的房子是最落后的。解说:这是最早的台西菠菜地所在,现在的建筑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建。菠菜地实景中,青岛档案馆专家孙保锋:当时台西平民院有八所十四院,分布很广,当时从台西五路,四川路,台西四路,你看这边,观城路、嘉祥路、四川路、成武路、贵州路。这些平民院当时是这样的是每间房子是十二平方公尺,这个房子是一门一窗。解说:手绘地图,不是正式出版物,但信息量不比正规地图少,它是对正规地图信息的难得补充。这类地图的作者,过去多是警长、保长、区长,有官方身份,但属个人制图行为,有些地图还盖有制图者的私章,这些另类地图,弥补了不少不该遗漏的历史细节。[区长私图]解说:从地图上看,青岛从南向北,城市空间北拓,开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不只是繁华的中山路,北延至堂邑路、馆陶路,还有工业空间的伸展。四方、沧口,出现在这张《青岛及四方沧口李村附近全图》上。第一次日占时期,纺织工业区沿胶州湾东岸形成,九大纱厂出现在了显要位置,日后青岛,也跻身于中国纺织的“上青天”之列。但这张地图做到了“一言以蔽之”,把纺织工业的北部空间,用一张图描述出来了。[电子全图、九大纱厂的照片与1937-1945抗战电视资料镜头]采访于佐臣:这一张地图,它最强调的是日本纱厂在青岛的分布以及纱厂周边的交通干线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这张嫁接了的地图,它表达的意思就是日商纱厂在青岛的经营状况。那么它在同一张图上,对于我们民族资本建立起来的华新纱厂采取了模糊的处理办法,就不是红色的方块了,而是小小的蓝色方块。解说:这张老照片上,德国人和中国人在打井。[打井照片]青岛一直是个缺水城市,水源短缺,居民饮水困难。青岛开埠不久,就在市区掘井160多处,用“唧筒”抽水供应居民。老井,市民曾称之为太平井,很长一段时间,它成了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水源。[青岛古井照片两张、唧筒、古井实景]采访青岛啤酒厂综合部吴良涛:这口老井就是我们青岛啤酒厂建厂前,为了建厂用水打的四口井之一。四口老井。当时青岛啤酒厂年产量在两千吨左右,就是凭这四口老井的水(酿造)。当时英德商人非常聪明,他在建厂初期,还没开始建的时候,首先把我们青岛的水拿到德国去请专家来化验。化验得出的结果,水质非常的优良非常的好,而且特别适合酿啤酒。解说:“井户图”也是青岛地图的一种。这张当年水道局编制的《青岛井户图》,给每口井编了户口,标明了具体位置、编号,仅青岛啤酒厂就有10口井,因当时归日商经营,所以用红三角表示“被人占用”。青岛水道局规定太平井字幕:“平时严加封锁,禁止取用,一遇重大变故,水源断绝,则按圈定位置,就近取用,有备无患。”《胶澳志》记载,1927年,官方经调查确认的太平井共117处,西到团岛,东至太平山下。[胶澳志][井户图、找青岛啤酒厂的井]解说:良好的水质酿造的青岛啤酒,在1906年的慕尼黑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了金牌。这是青岛啤酒博物馆现存的青岛水质第一张分析化验单复印件,原件存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博物馆。解说:太平井犹在,它在青岛人的记忆深处,荡起了层层涟漪。[井水涟漪]解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青岛的城市用水还频频告急。采访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青岛分局办公室副主任杜序强:搞了四次找水方案,找水源,四次方案前后花了一点八亿也没解决问题。其中这些方案包括利用原来的井和新开的井和周边的井群,主要是开采地下水。解说:青岛人饮用旧井水的历史,直到引黄济青工程的顺利完工,黄河水流进了青岛,才算结束。(引黄工程流域图、示意图、引黄工程中的棘洪滩水库)解说:“古力”这个德语词,青岛市民并不陌生,它特指上下水的井盖。青岛的上下水道,始建于1898年的德占时期,正是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字幕:德占时期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解说:1899年,首个城市水源地——海泊河水源地开辟,随后,李村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相继开辟。[海泊河实景、青岛的路资料之人民路、胶州湾之白沙河]解说:完备的城市上下水设施图纸,在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后,竟然片纸无存,不知去向。《胶澳志》记载,日德青岛之战,“日军进夺海泊水源地,于是各炮台给水断绝,德军守卒势难持久,遂竖降旗而将关于水道之重要文书图样付之一炬”。[胶澳志文字、战争影象]采访青岛市档案局孙保锋:至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德国投降之前一架德国飞机载着大量的珍贵资料和机密文件飞离青岛,其中就包括这些上下水道图。另一种说法是也是在日德战争爆发之后,一个在德国总督府供职的中国翻译官,携带着大量的档案资料,也包括这些上下水道图,到了上海,把这些档案资料交给了上海(德国)领事馆,然后这些档案资料就不知所终了。解说:早期的上下水道图,已经无从查找。今天的大街小巷,通讯、电视、电力、煤气、供暖、上下水等十几种“古力”设施一应俱全,好比生命体的神经末梢,它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行。[城市东部、奥帆基地等各类井盖]解说:青岛建成的各类地下管线,已达五千多公里,高运来是整理管线图的老专家。[从市景转到高运来在工作的镜头]采访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高运来高级工程师:有很多管线年岁很长,也就是说咱们青岛市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些管线就有一百多年的过程,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年代的关系由于各个时期管理的问题,资料完整性还是不全的,所以经过青岛市连续这二十年的不断的努力,这一百年的管线资料基本挖掘的差不多了。解说:说到城市分区规划图,不能不提“八大关”。[大青岛发展计划]另一张“湛山街图”上,八大关的10条路,已在“五横三纵”的规划区内落定。[地图]1935年,《大青岛市发展计划》的分区计划图,在浅绯色的住宅规划版块中,划出了一块,叫“特别规定区”,这就是后来的八大关。[地图、叠青岛的路之正阳关路]正阳关路是八大关最早的道路。[青岛的路之雪中正阳关路]“特别规定区”里规划的“五横三纵”,即为后来以9条中国关隘命名的道路。八大关建筑群,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也独树一帜。[八大关建筑实景]解说:这是德占初年,中山公园一带的老照片,遍布刚刚种植的小树苗。于斌:我在德国与汉堡大学亚洲事务研究所的刘仁凯博士交谈的时候,他给我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线索,当时青岛没有什么所谓的植物研究所,当时德国人建这个(公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种植桑树养蚕,因为德国人比较喜欢中国的丝绸。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种植,发现青岛的天气不适合长桑树,并且也不适合养蚕,主要原因是青岛的这种“海熬子”天气。夏书忱等查看地图同期声:这个图例里面,像这部分是阔叶林,阔叶林,下面这部分是针叶林,针叶林,像这个是固定的界限,这是临时的界限,就是准备划分,造林,,是林区吗,是林区。德国人占领青岛以后稍事平定,在整个规划里就着手造林了。造林有几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来讲德意志这个民族是喜欢森林的,第二从德国人想把青岛发展成为一个旅游休闲的城市来讲,这个森林是给这个城市增彩的,从改善气候方面。第三从部分来讲它为了军事目的,后来要修工事,它用森林把它掩盖起来。解说:林业图,也是专业地图的一种。从这张1900年《青岛林区准备图》中可以看出,德国占领当局对青岛的森林资源和植物引种,市内各个山头及崂山山脉的森林区域分布,标注的十分详尽。[林区图叠太平山、中山公园森林]解说:这是当年的森林警察办公老楼照片,这是如今亟待修复的老楼。[老楼照片与实景]当年德国占领当局的“砍一枝就要砍一肢”的法规,未免严酷,但对于新兴的城市,要逐渐放弃砍林烧炭的传统取暖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却也说得通。(森林)园林专家于鲁辉:还不是造一个小公园,建一个小绿地,它不是这样的思想。它就是大面积的造林,整个这个租借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青岛市了,它在山头还有水源地荒地它都要造林。整个的青岛市就是一个大的公园,可以这样说。解说:青岛档案馆征集的,居留青岛的第二代德国人,吉丝勒。冯。高达姆女士30年代末的家庭影像中,我们还能领略到中山公园樱花会的风情。吉丝勒·冯·高达姆说:四月底前后,中山公园里的樱花开了,我们一家人就去看樱花,然后我们还在月下散步,景色很美,有时,我们还一起吃大师傅给我们做的馒头。解说: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中国的特别市,它是作为全国五大经济区的黄河出海口来设计的。东进的视角伸向了辛家庄、麦岛,东进的鲜艳色块,嵌进了《大青岛市发展计划图》中。[再现测绘人员、地图]在东进的规划中,燕儿岛身后,曾是未来青岛的体育场和跑马场,比汇泉体育场和跑马场的规模还要大,它参考了巴黎、汉堡、伦敦等大都市的市政规划,从欧美留学归来的勘察设计者们,却终因心余力拙,最后搁浅。[地图上圈定的体育场、跑马场、转到奥帆基地]明代操演水军的燕儿岛水寨,今天,却承载起了中国的“奥帆”之梦。[奥帆基地、帆船]解说:今天的地图概念,已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从空中到地上,从具体到抽象,它被称之为地理信息系统,它来自于这样一种全新的概念:人类活动的百分之八十,都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关。[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的工作实景、转到电脑前]采访青岛勘察测绘研究员副总工张志华:通过卫星测量,通过遥感测量,用间接的方法获取,以后然后在GS里统一管理,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社会使用。它已经改变了传统测绘的一个标杆一台仪器跋山涉水这种传统形象。现在好多工作大量工作是在计算机上在室内在空中进行处理的。解说:城市战略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各类专题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都离不开这些全新概念的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它是“数字青岛”的基础数据。[勘测人员在实地工作一组]解说:城市空间的拓展,早已不同于七十年前的大青岛概念。围绕胶州湾海岸形成的青岛、黄岛、红岛,将通过海底隧道、海湾大桥和滨海大道,构建起海湾城市的新形象。大青岛,呼之欲出。[东部、海湾大桥、海底隧道、滨海大道、海湾城市实景,音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