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青岛,有一个地方曾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它是那个年代人心中的一个梦想,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希望。它被誉为那个时代的“摩天大厦”和“海滨别墅”,它就是位于四川路的幸福楼。
2008年4月,市南区西部的云南路社区又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青黄海底隧道、东西快速路三期拆迁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这次拆迁牵涉六千户左右的居民,位于四川路北端的幸福楼也位列其中。
四川路、广州路和单县路交汇处有七座楼座,它们呈一个“山子”形分散在四川路的东侧。在车水马龙的闹市旁,这几座默默矗立的楼座已经显出几分破败。陈旧的砖土墙皮裸露着,破旧的窗户、随风飘曳的床单和明显可见的垃圾,已经宣告着它与周边环境的不和谐。然而它却有着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幸福楼”。
居住在四号楼120户的徐金龙,已经在幸福楼生活了40多年,听到即将拆迁的消息,他也开始忙着收拾自己将要告别的老屋。
老徐珍藏着许多在幸福楼拍摄的老照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充满着波折。1961年,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国家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建设时期。
翻开那个年代的报纸,虽然“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几个字仍然遍布那个时代的文字中,但是1961年冬天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已经把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全国工作的重点。
1960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张敬焘从上海调任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书记。那一年,青岛的粮食总产量只有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三万斤,每个农业人口年平均不足190斤,浮肿病人超过10万。
中央八字方针从公布以后,1962年春天,青岛市开始经济建设的全面恢复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民生工程——改造棚户区,当时的青岛市率先响应了起来。1963年,担任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书记的张敬焘,为青岛市民做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改造西广场,建设幸福楼。
1935年,现代著名作家艾芜来到青岛,写下了一篇《海滨随笔》的文章。它记录下作者途经青岛破烂市的一次经历。这篇不起眼的小文,却为青岛城市发展史填补上了一页空白。
“在海岸下面,由垃圾填起来的地方,造成了一个稀奇的也可以说是古风的市集,农村破产的庄稼人和给都市挤出去的手工业者,便都把他们难窘的日子,放在这里面暗淡地消磨过去。烟子和臭味,便从那儿升腾起来。这和屋后一望深蓝的海面比较来看,真会感到人生的丑劣和污秽。”
艾芜描写的青岛破烂市就是上世纪30年代的西广场。解放前,保留在我们这座城市里的是一组对比鲜明的景致:一面是红瓦绿树,花园别墅;另一面则是狭小、破烂、肮脏、类似西广场一样的棚户区。
德国侵占青岛后,由于筑铁路、建码头需要大量劳力,因而靠近青岛的即墨、平度、胶州、日照等地的贫苦农民,纷纷来青岛出卖劳力糊口。面对窘迫的生活,人地生疏的他们只能在四川路海滩建起简陋的木板房,这就是棚户区的由来。
从那个时候起,破烂市的雏形逐渐形成,它沿着今天的四川路向西向南逐渐展开,也并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是被人们笼统的称为马虎窝。
西广场、西镇、马虎窝、菠菜地、破烂市,这是一些密切相关的词语,也曾经频繁的出现在老青岛人的口中。作为消失的地标,它们展现过当年这座城市的另一个侧面,一个灰暗的侧面。
如今沿着四川路,从菏泽四路一直到造船厂就是老青岛俗称的西广场,它正式命名于上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收回青岛时。当时的书法家王垿还曾经题字,刻在菏泽四路西广场入口的木门架上。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一直在《青岛日报》从事摄影工作的张秉山,对此还有着清晰的印象。
这块已经寻找不到的题字只能化为老一代人的记忆了,然而张秉山拍摄的60年代西广场的照片还依然保留着。
当时的西广场前后有两条街,前街长约300米,宽约5米,以手工业者居多,后街则是苦力们的栖身之所。
上世纪30年代,随着城市贫民的增多,在西广场西端,建起了一片砖房,名为新广场。西广场范围逐渐扩大,居住条件却进一步恶化了。
上世纪40年代,一场大火几乎把西广场焚烧殆尽。
拥挤杂乱的房屋,密集的人口,恶劣的居住环境,使西广场成为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居住环境最恶劣的地点之一。在1963年开始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行动中,西广场改造被列到了首要的位置上。按照规划,政府要在这片棚户区里建造7座高层住宅楼。这个消息一经发布,就轰动了整个城市。
时隔34年之后的1999年,85岁的张敬焘同志再次回到了青岛,来看一看当年他主持建设的幸福楼。
直至青岛解放的时候,青岛市共有棚户16127户,居住人口有10万人左右,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西广场,这个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居住环境最恶劣的地点之一,又面临着怎样的新生呢下周请继续关注《话说青岛》之《幸福楼》的第二篇。
43年前,它曾经是青岛市内唯一一座“摩天大厦”;43年后,它却即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曾经的幸福楼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变换从5月18日开始,《话说青岛》将与您一起回顾幸福楼43年的风雨历程。
在34年之后的1999年,张敬焘再次回到了青岛,来看一看一直让他魂牵梦绕的幸福楼。
即使是在43年之后的2008年,许多幸福楼的老住户们仍然保持着对张敬焘清晰的记忆。